2017年4月24日


苗增绿新报读者林!

《北方新报》(2017年4月24日) 05版
我也来帮忙
医疗团队为活动保驾护航

牛天甲 实习生 万永杰 付之毓

合影

又见“绿丝带”

现场导引、帮忙挖树坑、扛树苗……当日,来自内蒙古财经大学绿舟环保协会的志愿者们臂缠绿丝带,忙得脚不沾地。

“我们7时多就陆陆续续过来了,早点都没来得及吃,以便随时提供帮助。”志愿者刘永成告诉记者,协会共来了16个人,男女比例1∶1,女生帮忙分工具,男生帮读者们植树。

2017年度本报大型公益爱绿植绿活动中,频现绿舟环保协会志愿者的身影。此前在“书香换花香”活动中,绿舟协会志愿者也跟随本报记者走进敕勒川小学,为孩子们送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

前来植树的参与者中年龄最小的只有两岁,年龄最大的张国昌老人已经67岁。

满头银丝的张国昌身穿迷彩服,手中拎着一大袋子废旧报纸。他告诉记者:“这是我第四次参加《北方新报》的活动,之前的两次还带着我的小孙子,本来今天小孙子也是要和我一起来的,结果临时有事没来。自从有了植树经历后,小孙子随时都会去收集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废品,准备来年再换树苗植树。”

那位两岁的宝宝来自一个五口之家,他稚嫩的小手里拿着一把爸爸妈妈为他特意购置的小铁锹,一点一点地往树坑里填土,奶奶和姨奶在旁边用充满爱意的眼神看着他。李女士一家也是第二次参与本报植树活动了,来的路上他们还特意带着儿子查看了去年种下的树。“我们希望这个活动能一直继续,陪伴和见证儿子的成长。”李女士说道。

康女士和儿子徐子涵也是本报的热心读者,已经连续5年参加植树活动。徐子涵是一位环保小卫士,曾经在班级中做过各种各样的环保宣传,对他来说每年的植树活动是一次必不可少的社会实践。

缅怀张景樵

“大家围过来,听我指挥,一会我们在沟槽里按照规定距离挖树坑,大家先去领锹镐,树坑达标后,量力而行领取树苗。”当日,热心读者葛向东大声维护现场秩序。记者了解到,葛向东和朋友们7时就到达了哈拉沁沟水泥厂厂区,山上山下走了几圈,查看往年植下的树苗。他感慨地说道:“在这么贫瘠的土地上,我们种下的树居然都活了。”当日,第六次参与本报活动的葛向东又挖了一排树坑,种下一排树苗。

植树结束后,葛向东告诉记者:“往年植树报名,我都会帮张老(张景樵)一起报上,每年都是我们几个固定搭档来这儿植树,今年缺了张老,心里很不是滋味。”昔人已乘黄鹤去,山间,张景樵老人种下的树苗绿意盎然……

记者手记

又是一年春来到,《北方新报》大型公益爱绿植绿活动就像和读者约定好的绿色承诺,大家彼此信守。图书换绿植,废品换树苗……这些已经持续了6年的活动,渐入人心。每年3月12日之后,本报热线电话都会接到众多读者来电,有老朋友也有新伙伴,他们都渴望加入到植绿护绿的行列中。从最初宣传义务植树被拒绝到小学生主动捡拾饮料瓶换树苗,6年时间并不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还将义无反顾地将这个活动举办下去,期待10年之后再和大家一起看我们的读者林,也盼望和小树一起长大的孩子们能接过镐头和铁锹……

五洲医院现场提供医疗保障

当日共有6个团体参与了本报的植树活动,内蒙古能源发电物资有限公司是第二次参与。内蒙古能源发电物资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李明告诉记者:“去年,我们参与了贵报的植树活动,职工们感觉特别好,今年我们又来了,以后的植树活动我们会一直参加下去。”上山的过程中,该公司职工发现去年种的5棵树,今年都冒出了新芽。

呼和浩特五洲医院的11名志愿者也跟随本报记者上山,为参与者提供医疗保障。“您好,送您一个口罩吧。”身穿白大褂的志愿者将白色的医用口罩递到正在植树的读者手中。读者金燕说:“上山之前,我们准备了手套和其他防护用品,唯独忘记了准备口罩,没想到医护人员想到了。”该医院的副院长柳建国说:“我们是第一次参与贵报的植树活动,感觉很有意义,虽然我们是来做医疗保障的,但是我们也想为绿化尽自己的一份力。”活动进入尾声时,该医院的志愿者们挥锹抡镐种下了4棵山桃树。

“记得自己备一些热水,自带手套,保护好你的双手,穿着一定要舒适,防风、耐脏,请自备一些创可贴、消毒水、纱布之类的医药物品。建议参加人群:想为祖国绿化事业做出贡献的你。”4月19日,微信公众号“自习始”发布文章,号召市民们参加本报植树活动。4月22日,他们如约而至。

“能亲手栽下一棵树苗,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城市绿化做一点贡献,对于年轻人来说非常有价值。”“自习始”负责人郭钢告诉记者,自己会将植树坚持下去。

紫微英菲尼迪车友会来了20余人,种了15棵树。植树结束后,志愿者们开着车在颠簸的山路多次往返,将一身尘土的读者们送到公交车乘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