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日


足球梦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3日) 05版

划出一道美丽弧线

2016,内蒙古足坛风起云涌。

这一年,我区作为全国首个足球改革发展试点省区,开始大规模兴建、改善足球运动基础设施,培育职业竞赛体系,广泛开展校园、职工、社区足球运动。

自治区足球热度持续升温。

作为自治区足球改革与发展的记录者,《草原足球》版,密切关注我区足球动向,从赛场、社区、学校、农村、牧区为读者传递出大量足球资讯。

2017,《草原足球》版将继续深入挖掘足改工作的亮点与经验,更加关注草根足球的发展,愿与我区的足球运动一起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编者

近日,我区出台《内蒙古自治区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为我区足球运动的改革与发展书写了迄今为止最为惊艳的一笔。规划回顾了我区足球运动发展的历史;总结了我区成为全国首个足球改革发展试点省区以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绘制了一张近至2020年,中至2030年,远至2050年的足球运动发展路线图。

□本报记者 王雅静

历史坐标

内蒙古足球运动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末。

1965年内蒙古专业足球队成立。

1988年,自治区将足球项目从专业队中撤销。

男子足球:上世纪90年代,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部分企业和个人尝试走市场化道路。

女子足球: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女子足球队代表中国参加1993年世界中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夺得冠军。此后局限于校园足球发展模式,未取得突破。

梦想启程

2014年9月我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足球改革发展试点省区以来,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总体上实现了“六纳入”。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人大常委会立法保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三位一体”年度考核内容。  

到2015年,自治区和部分盟市设立了足管中心、校足办、足球协会。

重点建设了613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2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校园足球“4+1”联赛、社区足球联赛、职工足球联赛和准职业足球联赛体系初步建立。

各类足球队达7000余支,注册足球运动员6191名,等级裁判员51名,年举办各类足球赛事2.67万场次,参赛队伍和参赛运动员分别达到1.21万队次和25.06万人次。

年培训各类足球人才4476人,其中足球教师等2649人、教练员341人,裁判员1486人。

坚实步履

体制机制

科学构建足球治理体系

完善持续协调发展机制

建立依法有效的足球监管体系

人才培养

大力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

——培育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

以比赛为主阵地,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活动为主平台,有序组织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

——畅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

建设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支持组建青少年校园足球俱乐部,鼓励幼儿园开展足球活动,培养足球兴趣。将各级体校和足球传统学校纳入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范畴,积极试点、重点扶持、率先发展。

通过建立以高校为龙头的青少年校园足球联盟、招收高水平运动员、“3+2”、“5+2”专本联修、民族预科班等方式,激励引导学生长期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

——完善校园足球监督保障体系。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和完善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足球特长生“升学直通车”制度。

建立职业足球运动员良性发展机制

——构建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

建立旗县(市、区)业余体校、盟市体校、自治区高等院校和自治区优秀运动队或职业俱乐部四级足球青少年人才培养体系。

——培育优秀本土职业足球运动员。

每个盟市组建1支代表本地区最高水平的(男子、女子)足球队伍,努力实现重点盟市拥有一支“中乙”以上联赛级别球队。

——拓展职业足球运动员发展空间。

打通运动员向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企事业单位和足球协会管理人员以及足球领域以外行业的转岗就业渠道。

完善各类足球人才培育体系

——加强足球教练、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足球从业人员队伍。 

——培养复合型产业人才。

设施建设

科学规划建设足球场地设施

扩大足球场地供给,优化类型结构,提高设施质量,不断满足全社会足球运动发展需求。

提高校园足球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水平和管理能力

每个中小学校均建有1块以上适宜的足球场地,并配齐教学和训练设备。高等院校均建有1块以上标准足球场地。

加强足球基地建设

在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分别建成国家北方足球训练基地和国家北方青少年足球夏令营活动基地。通过新建或改造,实现每个盟市拥有1个自治区级足球训练基地和1个自治区级青少年足球夏令营活动基地,基地内保证至少拥有1片标准场地、5片训练场地;每个旗县(市、区)拥有1个盟市级足球活动场地。建设内蒙古(海南)足球训练基地,保障我区足球队伍冬季训练,打造国内、国际足球交流平台。

推进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

把新建足球场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城市和农村牧区的闲置地、公园、荒地、草地、沙滩等,建设一批小型多样的足球场地设施,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就近的足球活动场地。

赛事活动

开展灵活多样的校园足球活动

完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校园足球联赛和主席杯、盟市长杯、旗县区长杯、校长杯足球比赛,建立常态化、纵横贯通、赛制多样的“4+1” 联赛体系。

提升职业和准职业联赛竞赛管理水平

形成职业联赛框架布局,鼓励中甲、中乙球队完善俱乐部建设,健全青训和梯队体系,取得更好成绩。稳定扩大蒙超、蒙甲联赛队伍规模,提升职业联赛竞赛质量,严格准入、规范管理职业足球俱乐部。

鼓励支持社会足球赛事广泛开展活动

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部队组建或联合组建足球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参与的常态化群众性足球活动。

组织开展国内、国际足球交流活动

发挥内蒙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窗口作用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区位优势以及国家北方足球训练基地、内蒙古(海南)足球训练基地的海拔、气候等优势,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品牌赛事,通过举办“一带一路”国际青少年足球夏(冬)令营、国际青少年足球发展论坛、全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等各类足球活动,加强与周边国家、足球强国和兄弟省区市的交流学习,提高我区足球发展水平、推广我区足球发展经验。

发展足球产业

积极发展足球服务业

努力发展足球用品制造业

大力推广足球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互联网技术与足球产业深度融合

培育草原足球文化

树立健康、快乐、进取的足球理念;让参与足球成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足球运动成为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梦想彼岸

2016-2020

青少年足球人口明显增加,建成特色足球学校2400所,中小学生经常参加足球运动人数超过200万人。

全区经常参加足球运动人数超过300万人,注册等级教练员与合格足球教师达到10000人,注册等级裁判员达到1000人,注册球员达到30万人。

全区建有2600块以上足球场地,使每万人拥有1块以上足球场地。

符合足球运动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政策法规初具框架,行业标准和规范趋于完善,竞赛和培训体系科学合理,足球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确立,足球大区的雏形基本形成。

2021-2030

青训体系构建完成,足球氛围更加浓厚,管理体制科学顺畅,法律法规完善健全,多元投入持续稳定,基础设施完备,群众普遍参与,足球人口大幅增加,改革试点经验得到推广。

每万人拥有2块足球场地。

校园足球、社会足球、职业足球体系有效运行。

足球产业规模有较大提高,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引擎。

拥有知名品牌赛事,蒙超、蒙甲等准职业联赛得到广泛关注。

草原足球文化初步形成,基本建成足球大区。

2031-2050年

足球事业和足球产业全面发展。

足球竞技水平与世界接轨,为国家培养、输送一批优秀运动人才。

形成具有内蒙古特色的草原足球文化。

建成足球大区,并向足球强区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