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校:努力向一流大学迈进 |
2016年12月23日,人民网2016大学校长论坛在呼和浩特市举行,围绕“坚持立德树人 建设一流大学”这一主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内蒙古大学等70多所高校的书记校长发表真知灼见。
我区6所大学的校长结合所在学校实际,与参会大学书记校长进行了深入交流。
建设好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需要有国际视野和人才意识
内蒙古大学校长陈国庆在参加“如何建设好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分论坛时发言。他认为,“双一流”建设需要有国际视野及人才意识。
关于如何理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陈国庆认为,“一流大学”的核心是服务国家和地区战略,使国家成为世界一流国家的过程中作出创新和贡献的“一流”。要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陈国庆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径应该是多样化的,每所大学都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双一流”建设需要有国际视野及人才意识。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师资建设需要面向国际,不能关起门来自己建设、自己培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最基本的人才待遇;二是良好的创新条件的支撑;三是要具有有利于创新,符合创新规律的、非常优良的制度文化体系。
陈国庆自豪地说:“内蒙古大学将为优秀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最好的创新条件。”他介绍了该校即将实施的“骏马计划”,该计划将通过建立健全开放有力的人才引育政策体系,显著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让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到内蒙古大学来工作。
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在“如何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的分论坛上,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云国宏、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春光、内蒙古医科大学副校长阿古拉分别作了发言。
“我们培养人才,首先得立德,德为先,”云国宏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立德树人的理念。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核心是人类,人才培养需要从德智体美这几方面入手。第一,要立德树人,努力培养思想健康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努力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有创造的能力;第三,提高人才创新能力,转型发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他表示,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地方重点高校,将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建设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厚植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努力扎根地方和行业,主动融入社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王春光则表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在于:第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第二,人才的培养必须满足社会需要,能够为社会、用人单位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三,在高校层面,应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结合起来,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第四,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吸引社会企业与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作为地方农业高校,王春光强调,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首先,应从教师水平入手,注重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其次,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现在每所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比较注重理论教学,虽然教育部对各类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各学校在真正解决实践教学问题上,做得仍然不太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最后,在解决实践教学工作中,高校应得到社会、政府更多的支持。“高校学生到企业中实习,你不仅应该接收这些学生的实习,还应该提供学生必需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但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即使我们支付一些费用给实习单位,也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实习需求。希望今后政府和企业可以多多关注这方面的问题。”王春光建议。
阿古拉介绍说,内蒙古医科大学以培养医药类人才为主,现代医药、中医药、蒙医药3种医药学都在同一个大学,有特色、有重点。“现在医学界人才需求比较特殊,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我们培养出来的医药人才也要有更好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辩证能力,”他说,“作为专业性比较强的地方院校,一定要培养更多实用型的人才。我们学校现在实施的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就是遵循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更好地做工作。”
阿古拉也指出了当前一些大学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平台建设、实践能力的加强等。
大学创新的重点和难点在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主题为“大学创新的重点和难点”的分论坛上,内蒙古财经大学校长杜金柱、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校长姚德分别作了发言。
杜金柱说:“创新是民族之魂,任何学校、任何层次的学校都有这个任务。”他认为,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3个方面着手:首先要设定目标,在学校总体目标设计里必须要有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次,增加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在教学方案中要融入创新内容;最后,教学大纲里面要体现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考量,创新教学方法。
杜金柱提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一个教师对学科的前沿不了解,对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了解,他就不可能教出一个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内化于心。
姚德认为,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学者,这里的学者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是要有一流的学生,他们是未来的学者。他说:“我们离一流大学的差距还很远,但是我们正在向这方面努力。”此外,一流的大学还要有理念的更新,对于培养人才来讲,让他们学会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方法和动机,比单纯地学习知识更为重要。
姚德说:“我希望培养出学生对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热情,让他们终身向这个目标去努力、去追求。”他还强调,大学要生存,更要发展,科研是源,教学是流,大学绝不能做无源之水。
(本报综合人民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