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2日


抬起头来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12日) 10版

在北京的地铁车厢里,我数了一下,42个人,有36个在低头看手机。坐着的看,站着的也看,青年人看,中年人也看。时不时地走过一个人,手里举一个手机,然后面带微笑说:“扫一下吧,给您提供更多信息。”很多的人,摇一下头,或摆一下手,两只眼睛,仍盯在自己的荧屏上,一秒都舍不得离开。

因为有了智能手机,地铁上看书的少了,看报的也少了。不知不觉中,北京街头的报摊,就减少了很多。仍在经营的,生意也难比以往。是啊,在手机上不花钱就能看到的东西,谁还花钱去买。而且手机里不仅有很多的花边新闻和小道消息,还有熟人们的声音和动向。谁出差了,谁旅游了,谁出去吃大餐了,谁昨天晚上睡不着觉了,全都一目了然。

于是,举国上下,便出现了一道奇异的风景:“满街都是低头族”。坐在车上低头,走在路上也低头;在外边低头,到了家里也低头。

有一对小夫妻,晚饭后因为急着看手机,谁也不愿洗碗,于是抓阄。老公抓到后不情愿,抱怨老婆懒,老婆被惹怒:“不过就拉倒!”老公更不服软:“不过就不过,谁怕谁呀?走,离婚!”

智能手机,确实有神奇的魅力。我还没有开通微信的时候,有人笑我:“太老土了吧?”我说:“有那工夫,还不如闭目养神和看风景呢。”比如坐在车里,窗外,是一道风景;窗内,也是一道风景。后来开通了微信才发现,这里边的风景,比车内车外更加丰富多彩。传统媒体上看不到的新闻,这里能看到;人群中听不到的声音,这里能听到。之于创作,也有很多新鲜、生动的素材。

但不得不承认,智能手机的信息中,确有很多的垃圾甚至毒素。

一种是不真实的声音。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或者故意弄虚作假,致使很多不可信的信息充斥其间。稍不留神,就被误导。

一种是带情绪的声音。完全凭借个人得失与兴趣爱好评判是非。喜欢就赞,不喜欢就骂,看似仗义执言,实则意气用事。

一种是多次重复的声音。同一条消息,圈里发、群里发、对点发,你发、我发、他发,浪费了大家许多宝贵的时间。

一种是从中谋利的声音。太多的小贩,在微信圈里叫卖。卖商品、卖活动、卖文章。一天几遍、几十遍地喊,把我的眼睛,都磨出了老茧。

我们不能上瘾,更不能中毒。得了“颈椎病”,自己会难受;患了“依赖症”,亲人会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定自己每天低头的时间。分一分类,划一划圈,对于那些无用、无效和无益的东西,坚决不看。抬起头来,走自己的路。

(据《讽刺与幽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