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4日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助推民族文化强区建设 弘扬北方草原文明精粹
——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重要考古发现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14日) 05版
鹦鹉纹银釦越窑青瓷执壶(多伦县辽代贵妃墓出土)
壶盖隆起,圆形钮,子母口,圆鼓腹,圈足,长曲流。纹饰主要为4组团窠鹦鹉纹,周边装饰有衔折枝花草、卷草纹等。流口、壶口及柄部皆有银包,对越窑青瓷的珍爱可见一斑。
兽面纹彩绘圈足盖罐(赤峰市红山区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M138出土)
泥质黑陶,高领、鼓腹、圈足。器盖为斗笠状,饰有红、白彩绘的兽面纹。器身装饰有仿青铜纹饰的变形云纹。该类彩绘陶器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较为少见,此为二道井子墓地中最大的一座墓中出土。
褐色带把玻璃瓶(多伦县辽代贵妃墓出土)
深褐色,透明,含有气泡,表面有风化层。方唇,侈口,漏斗形细高颈,平肩,鼓腹外侈,平底,扁圆形把手连接于口和肩部,把手上端有呈蘑菇状突起,便于持握。
彩陶豆(赤峰市元宝山区哈拉海沟小河沿文化墓地出土)
泥质红陶。豆盘近似于球形,粗柄小喇叭口底座。豆盘的腹部饰黑彩平行线间以水鸟纹,水鸟两两相对而立,十分生动。口径9.8、底径8、高16.6厘米。
鎏金镂花凤纹高复翅银冠(多伦县辽代贵妃墓出土)
先用薄银片分片锤揲成各部位的形状,或镶嵌组合,或用细银丝缝缀。高冠筒式,平弧顶,两侧有对称的立翅高于冠顶。通体鎏金,纹样镂花,冠正面饰2只向上飞翔的凤纹,凤纹头顶灵芝状冠,周边满饰镂花变形云纹。两侧高翅亦錾刻2只凤纹,辅以变形云纹。与鎏金镂花凤纹靿靴形成一套契丹贵族的葬具。
摩羯纹青瓷盆(多伦县辽代贵妃墓出土)
敞口,宽折沿,浅弧腹,平底微凹。内底饰对摩羯纹,两摩羯首尾相衔,勾连波浪纹,围成环形,中部有一珠,作戏珠状。该器物为仿越窑仿辽代宫廷金银器纹样专供辽代贵族。
四神温酒炉(杭锦旗达布素汉墓出土)
全器由耳杯和炭炉组成。炉身四边镂雕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像;下部呈长方形,曲柄,炉底有火箅子。炉下四足成侏儒形,反手共抬炉体。唐诗有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正是冬日温酒而饮的惬意情景。
金花银镂花凤纹高靿靴(多伦县辽代贵妃墓出土)
用0.04厘米厚的薄银片仿照实物制作而成。由靴靿、靴面、靴底三部分各自成型后用细银丝缀合。靴靿和靴面通体采用镂花和金花银工艺,靴靿、靴面左右两侧皆錾凤纹,凤纹鎏金,凤首有“翠毛”,周边满饰镂花变形云纹。与鎏金镂花凤纹高复翅银冠形成一套契丹贵族的葬具。
金项饰(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北魏墓群M3出土)
整体呈“U”形,金项饰的表面錾刻卷曲的忍冬纹,并镶嵌绿宝石和蓝宝石。项圈下方挂着一件镶嵌绿宝石的半月形装饰,下端垂花叶形嵌套。长28.5厘米,宽23厘米。
银鎏金碗(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北魏墓群M1出土)
碗体为圆形,圜底。口沿外壁有一周联珠纹,腹部对称饰四组伸展的茛苕花叶纹,花叶纹之间为四组对称的希腊神话人物头像,分别为宙斯、赫拉、阿佛洛狄忒、雅典娜。西亚文化色彩浓厚。口径14厘米,高4厘米。
虎咬鹰纹金牌饰(乌兰察布市白家湾匈奴窖藏出土)
透雕。虎呈站立式,张口含咬鹰的头部,右前蹄踩踏鹰的颈部,颈部饰有项圈及叶片纹。鹰、虎耳上均饰有叶状纹、心纹、圆圈纹,并镶嵌有绿松石和料石。长15厘米、宽10.1厘米,重553.45克。
鸭形铜熏炉(杭锦旗达布素汉墓出土)
古人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炉体为鸭形,额顶刻有羽纹,长颈,背脊略隆,为可启闭的炉盖,饰透雕缠绕卷云纹,下有承盘。
银丝链玉组佩(多伦县辽代贵妃墓出土)
玉组佩由1件镂雕折枝花纹玉饰系鎏金银链下挂7件玉坠组成。分别为双鱼形坠、龙首觹形坠、鱼形坠、圆盒形坠、摩羯首锥形坠、鱼形坠、摩羯首觹形坠。此类组佩为辽代贵族墓葬中常见,为日常系挂于腰带上的装有粉盒、解绳器、刀、锉刀等生活用具仿制生前用品的明器。
开鲁县琉璃砖墓墓门处云鹤图。
开鲁县辽代琉璃砖墓墓室结构(由里向外)。
多伦县贵妃家族墓地M6全景。
多伦县贵妃墓墓室及随葬大量的瓷器。
化德县裕民遗址2016年发掘区航拍图。
翁牛特旗南湾子遗址兴隆洼文化F2出土的男女石雕人像。
清水河县岔河口仰韶文化遗址环壕南门航拍图。
凉城县板城窑洞式房址F1全景。
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中心广场及周边房址分布图。
准格尔旗唐代陈氏家族墓地2016年发掘全景。
辽上京宫城南门俯视图。

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以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己任,以立足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为前提,在挖掘草原文化内涵、保护古代文化遗产、维护北疆文化安全、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年度的考古发现包含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裕民类型、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文化、仰韶文化、小河沿文化、老虎山文化、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高台山文化、东周、两汉、辽金及元代等不同历史时期,同时也包含有匈奴、柔然、鲜卑、契丹、蒙古等多个民族的文化遗存。充分体现了我区历史悠久、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

乌兰察布市裕民遗址通过连续4年的调查发掘,已经确定了该遗址为一处距今七八千年,目前所知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最早的定居聚落。赤峰市翁牛特旗南湾子遗址发现了兴隆洼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的房址、灰坑等遗迹,重要的是在一座兴隆洼文化房址的石板灶北侧发现有石人像两具,初步判断为一男一女,女性石像的眼部、嘴部放有蚌壳装饰的眼睛及牙齿。这些新发现为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先民的宗教信仰的研究又增添了新的材料;清水河县岔河口仰韶文化环壕遗址对聚落环壕的南门、东门等区域进行了大面积发掘,确认了该遗址为仰韶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黄河两岸地区一处中心聚落,其环壕底部发现的形似“鱼形”的土建筑遗存,具有明显的祭祀意义,属中国首次发现,学术价值堪与元上都相媲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板城龙山文化时期石城发掘,发现有完整的窑洞式房屋且有的还抹有白灰地面和墙裙,与现代窑洞相近,窑洞式房屋传承4000多年,表现出中国北方传统建筑式样绵绵不绝的时空穿透力。准格尔旗沟口子朱开沟文化遗址发现大量早期青铜时代文化的房址、窖穴、灰坑等,出土一批北方地区特色的蛇纹鬲、高领鬲、花边口沿罐等器物。该遗址上还发现有数座东周时期墓葬,从墓葬形制、殉牲及出土随葬品等来看,出现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融合的现象。赤峰市元宝山高家台子遗址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库伦旗白家湾的高台山文化遗址发掘,加深了对辽西地区这两种早期青铜时代文化的分布、文化内涵、相互交流等问题的认识;内蒙古长城资源调工作持续开展,发现了灰腾梁“北魏烽戍”遗存,并结合史料,初步推断该遗址可能与北魏的“畿上塞围”有关,将长城资源的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准格尔旗唐代陈氏家族墓持续发掘,今年墓葬中清理出大量的陪葬泥质人佣、动物佣、镇墓兽等尚属首次发现,几方保存完好的墓志为了解这一家族的墓地规划、历史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结合前两年的发掘,有望建立起唐代陈氏家族的族谱,这也是我区关于家族墓地考古的一项重要突破;辽代考古资料较为丰富,开鲁县发现2座辽代墓葬,其中一座为绿色琉璃砖墓,墓葬为砖砌多室墓,墓壁上残存的精美云鹤纹、牵马图、归来图等壁画和墨书题记中多处提及的“耶律蒲古”等内容无不显示出该墓的皇族气势,结合文献资料可知该墓很有可能为辽太祖弟苏之四世孙耶律蒲古的墓葬。而对多伦县辽代贵妃墓周边的钻探发现,围绕贵妃墓的四周有较多的中小型辽代墓葬,为进一步了解辽代墓葬的营建、规划等提供了新的证据。本年度对M1及M2的出土文物进行了清理和保护,对诸多瓷器和玻璃器进行了修复,经修复的器物,精彩绝伦,彰显出墓葬的皇家级别,也体现出中原文化、中亚各国之间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地深入文化交流;辽上京城址持续多年的发掘,本年度在辽上京宫城南门遗址、二号殿院落南廊庑遗址、连接皇城东门和宫城东门的主街遗址的发掘又收获许多最新的资料;元上都遗址西关厢发掘出房址、道路等,出土有精美的龙纹青花高足杯和其它众多的瓷器、铁器、陶器等,无不彰显出元代上都城的曾经的繁华;集宁路古城周边墓葬持续发掘,本年度发掘的大量元代墓葬,结合以往发掘的百余座元代墓葬,为本地区元代墓葬的分期、墓地营建、丧葬习俗及集宁路古城居民人种构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中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进行了11个年头的调查发掘工作,本年度对和日门塔拉城址和温都尔乌兰乌拉土台遗迹的发掘,结合其他诸多城址的调查,对匈奴城址的布局、建筑技术和龙庭的位置等都有了初步的认识。

回望近年来我区的文物考古事业,新石器时代考古如通辽市南宝力皋吐和哈民遗址、赤峰市哈拉海沟、化德县裕民遗址等对史前文明的探索都有重要的意义;而赤峰市三座店遗址和二道井子遗址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址类型的研究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民族考古方面成绩斐然,如乌兰察布市白家湾窖藏匈奴窖藏、锡林郭勒盟白旗伊和淖尔北魏贵族墓地、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辽代贵妃家族墓地、辽上京城址发掘、元上都遗址的发掘保护和展示等等,为探索匈奴、鲜卑、契丹、蒙古族历史提供了科学的实物依据。经过60多年的积累,已经基本构建起独特的北方草原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但还有大批的史前文明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深埋地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对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规划部署,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指出,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实施精准性普查、抢救性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工程,构建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这应是今后我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面临的重要任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将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主题,开拓学术视野,致力考古成果转化工程,打造考古专题博物馆,搭建公众考古平台,揭开考古的神秘面纱,让文物走出深闺,使文物真正活起来,真正构成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考古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从而促进我区民族文化强区事业的蓬勃发展。

(本版图片均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