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5日


推广创新服务项目 让可复制的服务模式走出去
——内蒙古图书馆影响力不断增强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15日) 04版
内蒙古图书馆改扩建后的新馆面貌。
“彩云服务”荣获201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国际创新奖”。
“彩云服务”荣获201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国际创新奖”,“彩云之父”李晓秋在颁奖现场。
2016年5月23日,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第四届“品读中国”读书周期间,内蒙古图书馆举办了馆藏草原精品图书展,受到了俄罗斯友人的欢迎。
李晓秋馆长与蒙古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南斯勒玛签订“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合作共建协议。
2016年5月24日,内蒙古图书馆访问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东方文献中心,举行了“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和“彩云服务”宣传推广报告会。
利用自助还书系统,读者通过“彩云服务”在实体书店借购的图书,可方便快捷还回图书馆。
工作人员指导牧民通过WIFI观看实用技术视频资源。
蒙古族小读者在少儿馆蒙文阅览室阅览蒙文儿童读物。

内蒙古图书馆紧紧抓住社会发展需求,适应时代潮流,坚持为大局服务、为文化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因地制宜,因馆制宜,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可复制的服务模式,这些服务模式自实施以来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睹。将这些服务模式推广出去,让它们发挥更大的功用成为内蒙古图书馆的新目标。

与蒙古国国家图书馆签署在蒙古国建设“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合作协议,帮助蒙古国建设“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的服务站点。

2016年8月,在蒙古国举办的“第四届乌兰巴托·中国内蒙古文化周”上,内蒙古图书馆设展区对“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进行了展示,并与蒙古国国家图书馆签署在蒙古国建设“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合作协议。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是内蒙古图书馆结合自治区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针对生活在边远农村牧区、无法获取网络数字信息服务的基层农牧民,为解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末梢梗阻”而实施的一项服务创新工程。从2012年8月开始试点建设推广实施,工程充分利用互联网、无线WIFI和3G网络,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服务终端,为基层农牧民提供不受时空制约、24小时、免费的蒙汉双语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效破解了基层尤其是偏远牧区共享文化资源受限的难题,打通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数字文化服务“人人通”。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经过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推广实践,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数字文化服务模式。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内蒙古图书馆依托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与蒙古国国家图书馆积极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交流合作。两馆达成共建“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的框架协议书,帮助蒙古国建设“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服务站点的建设,首批10个站点由内蒙古图书馆援建。

该工程在蒙古国的实施,将把“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的先进理念和创新服务手段带到蒙古国,从而带动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满足蒙古国偏远地区人民享受数字文化的需求。该项目的实施,将增进中蒙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进一步促进中蒙文化的交流合作。

美国图书馆协会授予“彩云服务”项目“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国际创新奖”。目前,全国已有近100余家各级图书馆借鉴使用“彩云服务”。

内蒙古图书馆于2014年5月开展了“彩云服务——我阅读、你买单,我的图书馆、我做主”创新实践活动。即通过内蒙古图书馆自主研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读者、书店(数字资源供应商)、图书馆集“借、采、藏”一体化服务管理平台系统,形成一个覆盖全城的公共文化购借服务网,打破读者、书店、图书馆之间的数据壁垒,将图书馆的借阅服务功能前移到图书发行机构和每个家庭,读者既可在书店完成选书、借书,也可相互间完成图书借还流程。

彩云服务实施以来,实现了图书馆一般新购图书100%的流通率,带动了图书馆服务核心指标——目标人群覆盖率、持证率、到馆率、点击率跨越式提升。2016年6月,美国图书馆协会授予“彩云服务”项目“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国际创新奖”。“彩云之父”李晓秋前往美国领奖。“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国际创新奖”,颁奖词如下:1、“彩云服务”改变传统的图书借阅流程,让读者成为文献资源建设的决策者,大大提升图书流通率。2、建立了书店、读者和图书馆战略合作关系,创多方共赢。3、利用云服务和移动技术打造实体与虚拟共享空间,推动社会大藏书体系的建设。4、构建可仿效的服务模式,为在全国营造以读者为主的全民阅读做出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全年接待国内外业界考察学习团20余批次,考察团对内蒙古图书馆创新的服务理念和工作思路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全国已有近100余家各级图书馆借鉴使用“彩云服务”。

创新场馆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24小时街区图书馆、分众服务的图书馆分馆,极大地提高了读者服务的效能。

2016年1月,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24小时街区图书馆相继建成使用,实现了24小时无人值守自助阅读。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是集数字化、人性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新型图书馆发展模式,被称之为“第三代图书馆”、“永不打烊的图书馆”,极大地提高了读者服务的效能。

同时,为进一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履行公共图书馆的职责,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满足社会各界对文化的需求,内蒙古图书馆与部队、武警、监狱、学校、机关等各行各业共建内蒙古图书馆分馆,2016年新建23个,总计提供图书30000册,电脑20台,讲座视频64部,电子图书1T,为不同地区,各行各业的读者提供服务。不但配备相应设备、管理人员和书籍,而且随时更换新书,并进行一定的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内蒙古图书馆分馆的建立,全面提高了公民道德素质,丰富全民精神文化生活,谱写了惠民新篇章。

这些创新场馆的建立,是内蒙古图书馆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又一次探索,得到全国业内外人士的关注。

在今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们依旧可以在会议期间享受丰富的信息服务和各种形式的专题信息参考咨询服务,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连续第三年开展的两会服务。

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满足立法决策机构和两会(人大、政协会议)代表、委员的信息需求,内蒙古图书馆从2015年开始,首次在自治区两会期间进驻会场、驻地,利用本馆丰富的馆藏书刊、电子图书、数据库等资源,通过采取设置信息咨询台、专用书架、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打印机、复印机以及编印信息专题资料等形式,为代表及委员参政、议政、提案、议案提供文献信息咨询服务。

内蒙古图书馆在去年的自治区两会服务中共解答咨询67人次;办理读者证600余张;发放《内蒙古自治区“两会”专题资料汇编》900余册、电子资料900余份;借阅馆藏文献10000余册;现场为代表和委员们打印材料40余次;辅导利用彩云服务、移动图书馆300余人次。

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优势,提供参考咨询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为继续给自治区两会提供信息服务,内蒙古图书馆抽调近30名工作人员,组建6个两会服务小组,提前做好会前准备。分别在会场和每个驻地为自治区两会代表、委员们精心准备了不少于500种、随时增补册数的精品图书及刊物,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等领域;继续开通自助图书馆,让代表、委员充分体验“彩云服务”带来的业态服务新模式,会场和驻地在设置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的同时,今年还增设了电子书借阅机,内含6000种独家授权的图书,只需轻轻一扫,即可将图书下载至移动终端,满足自治区两会代表、委员对数字化阅读的需求。

年年有两会,服务在路上。内蒙古图书馆工作人员继续以饱满的热情进驻自治区两会会场和驻地,为与会的代表和委员们提供全方位的文献信息咨询服务。

内蒙古图书馆的多种创新服务模式得到了推广,其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2016年全年,受到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等各类媒体刊播报道70余篇(次)。其中,中央电视台对内蒙古图书馆进行了6次新闻报道、内蒙古电视台进行了15次新闻报道和专题访谈;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内蒙古日报等报纸及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和户外LED大屏发布各类活动信息500余条。

(本版文/图均由内蒙古图书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