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6日


河套大地织锦绣 幸福家园入画来
——巴彦淖尔市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16日) 11版
富强村一角。
民俗村。
隆兴昌镇联星光伏新村。
蒙汉新村。
赛龙舟。
富强村。
五原县隆兴昌镇刘四拉新村。
万亩葵园。

◎继旺

塞上江南,魅力河套。

这里既有江南美景的玲珑温婉,又有塞上风光的雄厚壮观;这里黄河滋润、绿水绕城,总干渠、总排干等七级灌排渠系堪称“人工天河”,6.4万公里长度可以绕地球一圈半;这里阡陌纵横、田畴似锦,1000多万亩七彩农田交相辉映,犹如镶嵌在黄河北岸的锦绣花边;这里瓜香果甜、粮丰牧旺,特色“菜篮子”越编越大,小麦、肉羊、番茄、向日葵、无毛绒、有机原奶、脱水蔬菜等特色农畜产品冠誉全国,出口额连续7年位居全区首位……

2016年10月7日至8日,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在巴彦淖尔市调研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城乡居民增收等民生工程,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并对巴彦淖尔提出了“绿色崛起、赛过江南”的殷切期望。

巴彦淖尔市有80多万农牧民,4271个自然村,要实现“绿色崛起、赛过江南”的宏伟目标,农村牧区是最大的“短板”。

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尽早让农牧民过上富裕幸福的好日子,将幸福的承诺变成现实,巴彦淖尔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巴彦淖尔市立足农村牧区实际,从改变农村牧区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入手,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使广大农村牧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特别是2016年以来,巴彦淖尔市坚持把美丽乡村作为打造“会客厅”、发展全域游、促进稳增长、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有力抓手,聚力推进、示范引领,全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特色产业发展、地域文化展示、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市4个村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9个镇村被评为自治区级美丽宜居村镇;5个镇村获批自治区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走在全区前列。

2017年1月11日,巴彦淖尔再传喜报。在由农业部、环保部、住建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中国文联指导,中央电视台联合相关机构举办的“2016CCTV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活动中,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富强村喜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是内蒙古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

生态宜居美如画

夏秋季节,沿着波光粼粼的镜湖畔向西行进,一幢幢仿古园林式建筑映入眼帘,这些错落有致的居民小院掩映在绿树丛中,屋前庭院里苗圃绽绿、花团锦簇,中心广场旁荷塘秀色、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这里就是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的富强村。

富强村充分发挥环湖、靠路、近城的特点,把旅游业作为主打产业,将河套文化元素融入到村庄规划设计、建筑布局等细节中,保留农村原始底色、风貌和肌理,突出乡野情趣和西部风情,重点打造了家庭酒店、农家乐餐馆、烧烤广场、特产经销店、采摘园等特色经营项目,形成了集美食休闲、生态农业、果蔬采摘、民俗文化、飞行体验于一体的新型旅游观光村。

2016年,富强村接待游客15万人次,人均增收1万余元。

巴彦淖尔市坚持以农兴旅、以旅促农,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把村庄变景点,村居变客房,土产变商品,积极培育发展乡村旅游品牌,实现美丽全覆盖。冬季那达幕、冬捕、冰雪节、猪事宴等活动持续举办,在过去冷清的冬季,旅游业也热火朝天。

巴彦淖尔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重保护生动鲜活的乡村符号元素,努力挖掘乡土文化根脉,突出乡村特色、体现河套田园风光。

高标准编制了800个行政嘎查村(农牧渔分场)的村庄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同时,体现因村而异、各具特色,积极探索村庄规划编制新模式,将全市4271个自然村组分为“小散村、一般村、特色村”3种类型,分别编制不同的规划,体现河套文化特色,解决“千村一面”的问题。

有效利用已有农房、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等资源禀赋,尽量突出河套风貌和地域特色,注重实在、实用、实效,形成了旅游观光型、特色产业发展型、旧村整治型等多种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

在美丽乡村推进过程中,巴彦淖尔市特别注重生态优先,坚持绿色发展,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充足、湖泊水系密布、绿量较多的优势,打造“塞上绿洲,河套水乡”。

在农村四旁(村宅路水)空地“见缝插绿”,补植树木,建设符合农村实际、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绿色村庄。对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好的城郊村,以景观绿化为主,把城市绿化树种和风格引向农村,创建生态园林型村庄,营造出“房在树中,人在绿中,村在林中”的田园美景。对立地条件差、位置偏远的村庄,以绿化为基础,美化服从于绿化,采取换土换沙、挖沟排盐、座水栽植等措施,栽植乡土树种,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

2016年,全市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90万亩,通过财政投入、企业垫资、社会参与、义务植树投工投劳等多种形式投入重点区域绿化资金25.3亿元,完成重点区域绿化16.7万亩,其中村庄绿化1595个、12.8万亩,初步形成了纵横交错、村村相连、庭院雅静的村庄绿化格局,村庄绿化推进力度之强、投入资金之大、建设标准之高、完成数量之多均创历史之最。

巴彦淖尔市把保障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放在首位,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在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村庄道路、电力通信、医疗学校等方面下功夫,确保群众住安全房、喝干净水、走平坦路。

强力推进环境整治。围绕群众的日常生活起居,积极实施“三化、四改、清五堆”,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改水、改房、改厨、改厕,清垃圾堆、清柴草堆、清土堆、清粪堆、清沙堆,健全村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不断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产业富民活力增

鲜嫩的黄瓜、肥厚的香菇、红彤彤的西红柿,在临河区八一乡联丰村现代农业示范园,菜农们正忙碌着收获丰收的果蔬,一箱箱地装车运往市场销售……

美丽乡村既刷“颜值”更提内涵。如今,联丰村引进农业公司、成立合作社,建起了占地12000平方米的配送中心,设施蔬菜基地面积达到7200多亩、温室914座,种植品种涵盖西甜瓜、蔬菜、花卉、食用菌等,成为临河地区最大的设施蔬菜园区,让村民的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现在村民80%的收入来源都靠种温室大棚,人均纯收入1年能达到22000多元,比过去增加了4000多元。”谈起村里的变化,联丰村支部书记刘胜一脸自豪。

让农村牧区环境美起来,更得让农牧民富起来。巴彦淖尔市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在建设过程中积极规划和引导嘎查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力争实现每个嘎查村都有支柱产业、每个产业都有各自特色,加快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品牌化、特色化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激活了农村牧区发展活力。

该市在培育产业上重点做到了“五个结合”:与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相结合,2016年新增设施农业2.2万亩,设施农业达到26.2万亩。羊饲养量2128万只,存栏976.3万只,出栏1151.4万只,成为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农家乐、牧户游、观光农业、休闲采摘等;与经济林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民种植苹果梨、枸杞等经济林,使“生态林”变成“致富林”;与生态保护利用相结合,边境偏远牧区利用当地草场特点,积极发展驼产业、马产业,改变养畜结构,合理利用草场,增加牧民收入;与农村电商和大数据应用相结合,不断扩大羊畜产品交易中心、渤海商品交易所五原葵花籽交易中心交易规模,筹办农村电商巴彦淖尔峰会,深化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企业合作,推动名优特农畜产品进军全国、全球市场,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同时,建设农畜产品生产输出管理大数据平台,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2016年全市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57元,同比增长8%。

文明新风润无声

农闲时节,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红明村文体活动中心内丝弦悠扬,喜欢传统戏曲的村民们欢聚一堂围坐在一起打座腔;广场上,妇女们在铿锵的音乐律动中舞臂扭腰,尽情挥洒着内心的喜悦。这个查石泰山脚下的小村庄显得其乐融融,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

“自打这文体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去年建起来,每天早锻炼、跳健身舞、打座腔等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村民们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里环境美了,村民们生活提高了,心情舒畅了,大家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聚在一起高高兴兴闹红火。”村里的文艺爱好者王玉英刚刚亮起嗓子唱了段二人台,乐呵呵地介绍起村里的新变化。

红明村的和谐来自持续稳定的高收入,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万元,现在全村5000多口人几乎没有外出打工的,200多户在旗里买了新楼房,许多人家拥有了小轿车。

现在,村里配备了篮球架、健身器材和乐器等设备,扭秧歌、健身操、打坐腔等文体形式已成为农民的经常性活动,每年都要开展“干净人家”“精把媳妇”“十星级”党员、“优秀村民”等评选活动,文化活动多了,赌博喝酒的少了,邻里互助多了,吵吵嚷嚷的少了,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文明之风吹进农家小院。

涵养淳朴向上的民风,是美丽乡村的重要内涵。巴彦淖尔市顺应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文体广场、文化室和文化大院建设,大力发展多姿多彩、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全面提升美丽乡村的文化内涵和发展质量。

全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制定村规民约,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广泛开展“干净人家”“精巴媳妇”和“星级文明村”“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教育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文明新风尚,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

在村文化广场、村口、宣传墙、池塘边等地方,以文字、村标、水彩墙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书写村规民约、三字经以及四时农谚,达到纯净心灵、凝聚人心的效果。现在的美丽乡村,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抬眼可见,精神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农牧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农闲时“溜墙根、晒太阳”,聚众喝酒、打麻将,现在读书、看报、跳广场舞,好乡风、好习惯蔚然成风。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巴彦淖尔市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群众得到了美的享受、养成了美的德行、过上了美的生活,让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用美丽乡村扮亮了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本版图片均由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