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 大力提高文物展览水平 ——记内蒙古博物院2016年度重要工作收获 |
| ||
| ||
| ||
| ||
| ||
| ||
| ||
| ||
| ||
| ||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 内蒙古博物院
2016年,是内蒙古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的一年,内蒙古博物院始终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工作导向,以突出草原文化传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突出民族团结教育为工作宗旨,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工作目标,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多项文物展览,开展了异彩纷呈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以先进的文物展示理念、丰富的文物展览内容、灵活多样的文物展览方式,全面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大力提高文物展览水平,各项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为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文物展览工作
2016年,内蒙古博物院全年共策划、引进、输出和制作展览项目13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6年1月,博物院与宁波富邦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展览内容、形式设计、制作等工作,组织进行了《中外历代马鞍具展》;2016年6月,组织进行了《扬州博物馆明清扇面展》;2016年8月,组织进行了《深圳博物馆藏20世纪中国书画精品展》;2016年4月,与旅顺博物馆合作举办了《草原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2016年1月,与天津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合作,举办了《辽代文物精华展》;2016年2月,与甘肃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合作,举办了《八省区文物联展》;2016年7月,与沈阳故宫博物院合作,举办了《蒙古族民族民俗文物展》;2016年6月 ,与张北元中都博物馆合作,举办了《成吉思汗与黄金家族的辉煌》;2016年7月,与内蒙古敕勒川博物院合作,举办了《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带饰展》。举办的《廉政教育展览》,通过介绍廉政历史、传播廉政知识、剖析典型案例、展出贪腐赃物、揭示腐败危害、宣传勤廉典型,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及社会公众,努力营造了崇廉尚廉的社会氛围。该展览于2016年4月13日正式开展。截至2016年10月19日,共接待218个单位参观展览,完成226批次、12180人的讲解接待工作。此展览反响之大,迎来各单位的预约不断,出现了参观日程排满的良好局面。另外,配合“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完成主会场专题展览《识珍录宝典守文明——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成果》《梦幻契丹》3D数字化展览;同时,博物院原创展览《相映成辉——草原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发现契丹——辽代文物精华展》和《蒙古族民俗文物展》已成为品牌化的精品展览,多次在外省各地区展出,这些展览展示着在北方草原形成的人文历史,促进了草原文明的传播,受到中外各地观众的喜爱。
社会教育活动
内蒙古博物院始终以为社会提供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为主旨,以教化育人为目的,从日常管理和队伍建设两个方面提升服务意识、保证服务质量,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6年,博物院总计开馆310天,开展8大类教育项目281场次教育活动,包括“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44期,参与学生近6000人,其中随流动数字博物馆巡展开展13期;小讲解员培训班开展4期,培训了291名学生;“博苑”讲坛举办《博物馆社会角色的嬗变与前瞻——2016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引发的思考》《博物馆里的中国记忆》《用爱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空》等5期讲座,其中随流动数字博物馆巡展开展2期专题讲座; “相约周末”蒙古族系列活动举办了34类78场次;“行走中的博物馆”活动开展了“航天梦”“火箭的秘密”“方圆天地——中国古钱币”“凝固的时间——北方青铜牌饰制作与用途”“青花瓷韵”“我们一起去考古”“遗落在荒野的艺术——岩画之美”“蒙古族绳艺与蒙古包搭建”“达斡尔女孩的芭比娃娃”等9门课程,累计授课15次30课时;围绕着国际博物馆日、清明节、中国航天日、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等主题活动,开展54场次系列活动。同时,博物院社教部还精心策划了其它系列社会化的教育活动。蒙古族衣食住行系列,以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入手,推出“今年流行蒙古袍”“草原茶香”“结绳寄艺”“帽引牧风”“怯薛战备粮”“驭马之术”“草原琴书”等20余项系列课程,使博物馆资源课程化更立体、更充实。其中第十九期小讲解员培训班,开展了“小生命大智慧”“疯狂的石头”“青花瓷韵”等8门全新课程,涵盖了自然、科普、历史、民俗等内容。“院长开讲啦”“志愿者专家讲解”等活动,由博物院院长及高校文博专家率先为观众进行公益讲解,以专业的角度、生动的语言为观众解读文物历史,为观众带来更多更高品质的志愿服务,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流动数字博物馆本年度巡展54次,包括赴北京成为德国大使馆开放日巡展、走进大召阿拉坦汗广场参加呼和浩特市第十二届文化进社区大型公益活动、走进和林格尔盛乐园区第一小学巡展,国际博物馆日展示4次巡展和赴盟市巡展50次。其中,赴德国大使馆开放日展示是受邀的中方单位代表,德国大使柯慕贤先生、文化参赞郝志强先生参观展车,并给予了高度评价。8月至9月,流动数字博物馆走进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行驶里程2000多公里,展期29天,参观人数4万余人,并随展举办“欢乐大课堂”13场、围鹿棋演示20场、民族礼仪礼俗演示4场、“博苑”讲坛2期,把数字化的博物馆带到了偏远的农村牧区,让农牧民领略到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6年,社会教育部第三次承担了国家文物局“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工作,在已形成的九大类教育项目体系中不断完善构架、扩充内涵、创新手段,并进一步探索博物馆资源课程化的有效途径,出版了《内蒙古博物院青少年教育项目库》,包含九大类123项社会教育项目,成为国内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出版的首个青少年教育项目库。内蒙古博物院作为今年国家文物局“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中国主会场,社教部圆满完成主会场活动的接待工作,并开展了民族礼仪礼俗演示、博苑讲坛、“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我们身边的精彩”主题活动等9场次社教活动,得到国家文物局的肯定与认可。配合创建“全区文明单位”工作,社会教育部还承担了“我们的节日”“志愿者”“道德讲坛”三大项目,整理、汇总了大量资料,并为其他部室提供了人员培训、优质服务等评估内容的文字与图片资料,为内蒙古博物院文明单位的验收作出努力。为做好临时展览、主题教育活动、节庆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社会教育部在积极与区内外各平面媒体、电视广播媒体、网络媒体等传统媒体和新生媒体联络沟通,邀请他们前来参加临时展览新闻发布会、参与主题教育活动和节庆活动,提高内蒙古博物院的社会影响力,打造响亮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2016年在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微信平台发布各类信息104条,报纸及网络媒体报道百余次,电视媒体报道数十余次。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内蒙古博物院总计开馆310天,接待观众总人数为2040344人,其中常规展览1986135人次、数字博物馆巡展40000人、廉政展厅14209人。并圆满完成了接待全国政协、武警部队、环保部、财政部及自治区有关领导以及国内外领导贵宾的重要任务,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博物院一流的社会服务水平和自治区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文物保管研究修复工作
内蒙古博物院文物征集、鉴定工作稳中有进,成绩凸显。组织专家鉴定拟征集马鞍马具158件(套);征集俄罗斯族文物64件(套)、17件(窝、组)恐龙蛋化石标本,赴北京采访在内蒙古工作过的老前辈,并开展了革命文物的征集工作。参与内蒙古文化厅专家委员会派发到内蒙古博物院的文物鉴定工作,共鉴定文物11次。配合公安司法部门进行6次文物鉴定,鉴定涉案文物 600余件。为配合院藏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聘请内蒙古大学动植物专家对院藏299件动物标本和488件植物标本进行鉴定。为配合院藏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对院藏查干诺尔龙正型标本化石、巴克龙骨骼化石原始埋藏状态、原角龙骨骼化石原始埋藏状态、巴克龙上颌骨化石及中比联合考察未修复石膏袋进行了整理与修复,确保了文物的安全。
本年度重点文物保护工作为清代伏龙寺壁画的室内修复,已完成63幅清代伏龙寺壁画的室内保护修复工作。组织召开内蒙古博物院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方案专家论证会,邀请专家对深圳华图测控系统有限公司汇报的关于内蒙古博物院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证和评审。完成博物院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施工项目,完成16间展厅、35间珍贵文物库房的中继安装。继续进行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文物内包装项目,按照国家文物局审批的《院藏一级文物设置内包装保护方案》《院藏二级文物设置内包装保护方案》,针对院藏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制作防护性内包装,设计、制作完成6000件(套)不同质地、不同类型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内包装及100000余个钱币包装袋。同时进行纺织品文物健康调查项目。主要针对三级以上纺织品文物,进行文物尺寸图、病害图的绘制,显微照片拍摄,以及纺织品的健康档案和病害评估调查的制作,目前已全部完成35件文物健康调查工作及档案制作,并完成了皮毛类文物保存现状病害调查项目。根据国家文物局审核立项的《文物健康评测及系统建档——院藏纺织和皮毛类文物的保存现状病害调查》项目,进行了院藏珍贵皮毛类文物的基本信息的采集、工艺制作分析、文物所处环境调查、病害分析及病害图绘制等一系列工作。完成对32件套皮毛类文物的保存现状调查工作。另外还进行了院藏上金泥菩萨造像保护修复工作,院藏23件上金泥菩萨造像出现严重病害的状况,23件上金泥菩萨造像的保护修复工作现已全部完成。
文物信息资料工作
内蒙古博物院继续承担全区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工作, 2016年6月19日,在包头召开了2016年度全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办主任工作会议及普查数据审核与总结报告编制培训,并举行各类文物普查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培训全区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业务骨干520余人次,在全区各级普查办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自治区普查办在内蒙古文化网、《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社科动态等媒体开设了普查宣传专栏,出版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800问》,印发简报24期,并利用中国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草原文化遗产日开展了普查宣传活动,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展示普查的重大成果。截至9月底,博物院组织了350家文物收藏单位向国家文物局上传了文物数据,我区文物总量为107万余件套,单件文物数量为154万余件,珍贵文物数量达到1.5万余件套,一般文物56万余件套。在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当中,我区文物报送进度达100%,全国排名第五。为了确保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完成,圆满完成了全部普查任务,并撰写了本院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并协助旗县博物馆进行文物数据的采集工作。
作为全国智慧博物馆6个示范项目建设单位之一,博物院的智慧博物馆示范建设工作已接近尾声。其中,文物库房温湿度监控系统、藏品动态管理FRID数据库软件开发系统、博物院新版门户网站建设、UPS不间断供电系统、库房及展厅WIFI无线覆盖系统等已经完成;藏品信息录入、智能导览、观众流量监测、顶层数据管理平台等系统建设也已完成。同时受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及文化厅的委托,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方案》,并会同其他部门以及相关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编制完成《内蒙古自治区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可研报告》以及相关实施方案,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各盟市博物馆现状,从多个方面设计了全区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的内容。博物院承担的建设项目中“数字展厅”的文物深度解读、展陈大纲、概念设计等正在编写中。特别是配合2016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内蒙古博物院展览活动,挑选2003年发掘的吐尔基山辽墓以及其它辽代墓葬出土文物精品114件套,与吐尔基山辽墓3D数字化文物50件套进行交互展示。与以往传统展览不同,在进行实物展览的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了数字化文物的多维度展示和解读,以期对文物从静态品鉴向动态“活话”进行重新诠释,成功举办了“梦幻契丹”展览,此次展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与会代表以及媒体、观众的高度好评。
另外,受国家文物局委托,由博物院承担的《全国钱币类文物专项调查》项目已经完成,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在钱币普查中的经验和成果,调研并梳理自治区内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及其它国有收藏单位钱币类文物的分布、保管、建档和使用管理等现状,对馆藏钱币类文物进行了实物普查和数据登录,通过了自治区专家组的审核论证,为国家文物局在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钱币类文物工作提供支撑,从而达到摸清家底、规范保藏、科学利用的目的。根据内蒙古档案局推进档案立卷改革工作的要求,2016年文书档案仍然以“件”为单位,保管期限以“永久、30年、长期整理归档”为目标,完成了日常收集、整理、借阅、查找工作,为职工评职称提供文书档案12卷,科技档案15卷。还开通了博物院的知网《文博知识服务平台》,制定内蒙古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展览制作3部专题片,为社教部转制、刻录光盘30余张,为各类培训班录制了大容量现场视频讲座,数据量为95GB,拍摄讲解音视频数据超过2000分钟,数据量1TB。
考古发掘研究工作
2011至2015年,博物院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同对大窑遗址二道沟、四道沟地点进行发掘。发掘面积40平方米,发掘分为13个文化层,出土标本443件。2016年的重点工作转为室内研究针对出土标本的整理、资料的编辑等,完成测量石核903件,石片4261件,石器残片28662件,石器断块13841件,通过室内整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地层序列、文化序列。2016年8月至9月,由内蒙古博物院会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赤峰学院、阿鲁科尔沁旗文物局对三龙洞遗址进行系统调查及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平方米,深度为2.4米。在洞内盗坑挖掘的堆积及周边发现石制品,包括石片、石核、石器等,通过对采集的石制品标本观察,初步判定遗址应为旧石器时代遗存。也是赤峰地区首次发现的有地层依据的旧石器遗址,将赤峰地区的人类历史确切地推前到距今1万年以前,为东北亚区域旧石器时代古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这一国际学术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材料。
文化产业工作
内蒙古博物院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创产品研发与展示促销活动。与国内其它研发公司合作研发创意产品49款,主要有“凌云志”蒙古元素生肖笔筒2款,蒙古族各部落传统服饰头饰为元素衍生的公仔、文件夹、贴纸、胶带共计9款,蒙古族传统头饰为元素衍生的手机座、签字笔、笔袋、随身镜、冰箱贴、开瓶器共计26款,鹿首金步摇冠LED装饰灯4款,抱枕和文物数字DIY油画6款,小宋自造香炉为元素的拼插杯垫1款,红山玉龙造型的1款崖柏木梳和颈枕2款。在文创产品交流展卖区联合举办“金猴闹春·集福送福”春节促销活动,参与了扬州博物馆的《神秘的契丹辽代文物精华展》随展文创产品销售,参与在内蒙古展览馆举办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蒙古马精神——文化厅系统书法绘画摄影工艺美术品展》;组织博物院文创产品参加国际博协2016年米兰大会文创产品展览大会,赴苏州博物馆参加全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现场交流会,参加2016中国(义乌)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参加2016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承接全国《博物馆文化进军营研讨会》活动,共组织了全国近20家博物馆向部队捐赠了文创产品和文博书籍3000多件,组织博物院文创产品参展了第七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参展了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2016年度博物院文化产业创收1060 万元,盈利46 万余元,在全国博物馆行业中,内蒙古博物院文化产业工作处于领先地位。
总之,内蒙古博物院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工作成绩突出,学术成果丰硕。2016年,内蒙古博物院荣获全国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志愿服务”首批示范单位,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国家“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工作单位,被内蒙古科技厅授予“内蒙古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另外,内蒙古博物院在文化产业领域屡获殊荣。在第七届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荣获“弘博网十佳通讯员奖”。在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发布的《2015中国文创IP经济年报》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一起获得“2015中国优秀文创IP机构”荣誉称号。“蒙古族公仔娃娃”荣获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联展“十佳最受欢迎文创产品奖”。文创产品“沁园春·雪”在2016年第九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中,荣获博物馆革命文物、红色文物文创精品评选活动“最佳制作文创产品奖”。目前,博物馆事业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日渐凸显,文物的利用展示在传承中华文化根脉,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17年,我们即将迎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内蒙古博物院一定会以崭新的精神面貌,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突出的贡献。
(本版图片由内蒙古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