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0日


和谐拆迁 快乐过年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20日) 09版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杨佳

“这是我们全家人过的最高兴的一个大年啦!”拿着安置新楼房的钥匙,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格尔图村村民张二女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65岁的张二女,如今已经是儿孙满堂。她家祖辈几代人都生活在格尔图村。2016年,周边厂区要进行扩能改造,格尔图村在安全卫生防护距离之内。为了保障村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政府决定对全村进行征收拆迁安置,并且把这项工作交给赛罕区西把栅乡敕勒川办事处来完成。

如今,烂平房换成了新楼房,钱包也鼓了起来,这才觉得这次的拆迁真是好!” 为了让记者体会到她家过去的生活,张二女特意和她的孩子们带着记者回到了格尔图村。站在已经被拆倒的院子前,老人回忆起那时候的生活。 过去的自来水管道,村民院子里的部分埋得有点浅,冬天冷得厉害了,动不动就冻住不流水了。她们只能把土挖开,拿火烤上半天,水龙头才能再出水。而且,自来水是分时段供应的,所以家家户户还放着一口储水的大缸。至于下水,则是污水随便倒。上个厕所,晚上打着手电往屋外的旱厕跑,既不卫生又麻烦。

在一户尚未征迁的村民家,老人指着屋里的“锅连炕”和点着的火炉子说,这两样北方农村许多平房里离不开的东西,第一是要年年买炭,天天生火,很脏很麻烦;再者还很不安全。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她没少听说也亲眼见过,被“锅连炕”烫坏的娃娃,还有在睡梦中被“煤烟子”(一氧化碳)熏得中毒的大人小孩。 如今好了,新楼房把这些麻烦全解决了。算上老人的孩子,她家共有两处院子,家里老老小小十几口人,通过本次征迁,在大小台村、西把栅村等地段,共安置了10多套新楼房,家里几乎每人一套房。除了房子,全家还领到了不少的补偿款。在新家附近,医疗、教育等设施都很齐备。他们的孩子有的就在新家附近上学,离家近,接送也方便,大人孩子都很高兴。

村民们告诉记者:“刚开始拆迁的时候,看到补偿方案,我们也不是很懂,就去征拆指挥部打听。工作人员耐心地解释,我们对征拆方案很满意,于是村民们主动去拆迁指挥部签协议。在签协议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都按程序执行,公开透明,让我们很放心。” 看着村民们的高兴劲儿,记者对此次征迁工作的安置补偿政策产生了好奇。在村南端的“安全距离”征拆指挥部,负责人袁瑞峰告诉记者,市委市政府、赛罕区区委区政府领导对此次拆迁高度重视,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在落实上下功夫,在执行上见成效”。格尔图村的征拆安置补偿方案是采用“房钱按比例分配”的政策。对于征拆面积的60%,给予异地安置房,40%给予货币补偿。让老百姓有房住的同时有钱花,加上安置地点合理,生活设施完备,所以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 袁瑞峰说,征拆过程刚开始时,一些年龄偏大、乡村情结特别重的村民,很不愿意拆迁、搬移这个好几代人生活过的地方,来找我们时情绪比较激动。通过我们细致耐心的解释,后来,老人们不仅接受了搬迁,而且还特别感谢我们。另外还感谢国家政策好,为了他们的居住安全和居住环境,出钱出力让他们住上新楼房,真正做到了惠民利民。 从事征拆工作多年,袁瑞峰感慨地说:“过去搞征拆,总是挨家挨户去讲政策,讲道理,真是磨破了嘴磨穿了鞋。特殊情况,还得通过法律诉讼或者多部门协调等手段来解决。” 据介绍,自2016年10月初至今,历时3个月,这个拥有近600户村民的村子已经完成了72%的征拆工作。目前,征拆工作仍紧密有序地进行着。部分村民想在老院子里过最后一个春节。预计在2017年2月底,征拆工作全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