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1日


草原生态的绿色报告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21日) 01版

□本报记者 贾怡媛 施佳丽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蓝天白云,牧歌嘹亮,厚重的历史与灿烂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

这是一首壮美的诗篇,林海茫茫,碧波荡漾,茂密的森林与辽阔的草原水乳交融。

作为祖国北部边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追逐绿色的征程上,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了一道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出现“整体恶化趋缓,治理区明显好转”的崭新局面。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强调指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毛乌素沙地:

沙尘暴再也刮不起来了

井背塘,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毛乌素沙地的一个小村子,因为一个敢与黄沙“掰手腕”的农家女而出名,她就是全国治沙女英雄殷玉珍。

当年风沙肆虐的井背塘,如今变成了满目清幽的绿色庄园。眼前这座小二楼是殷玉珍家治沙造林以来居住的第四代房屋。第一代住房早已淹没在黄沙中,只有半截窝棚还“留守”在那里,见证着殷玉珍一家人捍卫家园的勇气和决心。

尽管是寒冷的冬季,殷玉珍只要有时间就会到沙漠里散散步。“这几年沙漠变化挺大的,几乎见不到沙尘暴了,看到的总是蓝天、黄沙、绿树,这才觉得住在这沙窝窝里也挺不错的。”与黄沙打了几十年交道,她终于发现,风平浪静的毛乌素沙地,真的很美。

6万亩沙地治理好了,生活也安定了,按理说殷玉珍可以过几天清闲日子了。但是她的治沙目标似乎更大了,一心想着如何把当地的林业产业化。“从开始栽树的那天起,我就从没想过要停步,我会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继续栽下更多的树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这几天,殷玉珍一直奔波于各大银行申请项目贷款。

殷玉珍的丈夫白万祥正忙着打磨植树的工具,他憨笑着说:“等开春了,地就要解冻了,得提早做好种树的准备啊。”

治沙成了夫妻俩一辈子的事儿。

在毛乌素沙地,像殷玉珍一样敢于跟黄沙对决的人很多,宝日勒岱、盛万忠、乌云斯庆十三姐妹等一大批防沙治沙先进人物,都一直奋战在这片沙海中,为改变生态环境流血流汗。

见过他们,才发现他们几乎有着相同的外貌特征:一样黝黑发亮的皮肤、一样粗糙结茧的手掌,连性格也十分相似——脾气倔、韧劲足。这些治沙人,如同毛乌素沙窝里的一株株梭梭,有点水分,就能成活,活得坚强又坚韧。于是,毛乌素沙地就这样一点一点被染绿,如今治理率达到了70%,鄂尔多斯市也被确定为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大会的举办城市。

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有“地球癌症”之称的荒漠化土地除了毛乌素沙地,还分布着巴丹吉林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和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等沙地,沙化土地遍布全区12个盟市的90个旗(县、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开阔的意境令人向往,但是占自治区总面积52.2%的荒漠化土地和35.05%的沙化土地,却在无情地吞噬着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在责任和激情的催动下,“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先后在内蒙古强力推进,各族人民从鏖战沙魔到与黄沙和谐共处,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减少”的骄人成绩,治沙行动赢得国际赞誉。

每到春夏,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山麓一坡连着一坡的鱼鳞坑纵横交错,目之所及,绿色绵延。这个距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公里的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地区,实现了由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历史性巨变;以路治沙的创举,让科尔沁沙地治理每年以7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不仅改善了农村牧区的生态环境,还让农牧民走上了致富路;呼伦贝尔市科学治沙,用绿色锁住了黄沙,大草原焕发生机。■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