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8日


牢记嘱托再出发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28日) 02版

■上接第1版

“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胸襟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通过大改革、大开放,激发全社会的创造热情,拓展各领域的发展空间,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

2016年9月,二连浩特公路口岸旅检通道两侧的边民互市贸易区开放,上千种质优价廉的商品可供中蒙边民和游客选择。

2016年12月,4辆大型集装箱货车缓缓驶过满洲里综合保税区卡口,通关入区,标志着满洲里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营。

内蒙古现有各类口岸20个,是我国拥有对外口岸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其中,满洲里口岸和二连浩特口岸,承担了中俄之间70%的陆路货运量和中蒙之间95%的货运量。

在2016年6月召开的上合组织塔什干峰会上,中俄蒙三方共同签署了建设中俄蒙经济走廊规划纲要,为中俄蒙的战略对接打开新局面。

“一带一路”核心在于互联互通,其中最易推动、最易见效的是道路上的互联互通。“中俄蒙经济走廊方案主要解决的就是跨国交通路线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民说。

“经济走廊”一旦建成,将形成经济带式的辐射效应,实现东北亚、欧亚等广大区域经济的互联互通。

以宽广的胸襟谋划全局,前进的脚步必将振奋人心。未来5年内蒙古对外开放的目标格外清晰——

“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融入全国、走向世界,形成充满活力的全方位开放新局面。”

内联八省,外接俄蒙。内蒙古满怀激情,拿出充分彰显区位优势的举措——

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形成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积极推进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举,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和人文交流……

全方位深化区域经济协作,加强同周边省区的务实合作……

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合作先导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跨境旅游合作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

可以想见,内蒙古这片充满活力、更具魅力的发展热土,会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成为通达天下的枢纽。

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内蒙古牢记嘱托,让北疆亮丽风景线幸福满满

千里草原,一片壮美。

如期而至的凛冽寒风并未驱散高原上的万丈豪情。

澎湃的信心在辽阔草原奔腾,火热的激情在2500万各族人民心中涌荡。

习近平总书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只要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都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都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的重要指示,成为万千草原儿女的力量源泉。

自治区党委“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担当,成为万千草原儿女幸福生活的坚定保障——

“守住民生底线,就是要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扎实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工作,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克鲁伦河之畔,新巴尔虎右旗年轻的嘎查党支部书记米吉格道尔吉,带领牧民在芒来嘎查创办了牧民养羊专业合作社,整合草场、牲畜,合作经营,为了富裕的生活,大家把劲儿往一处使。

额济纳河之滨,额济纳旗推日木音陶来嘎查党支部书记郭刚,在工作中推广着自己的算账工作法,“老百姓最需要的就是两个字——明白。只要账算得明白,老百姓就跟着你干,富裕的日子就跑不了。”

全区上下到处响彻着增强各族人民福祉的号角声。

未来5年内蒙古的民生目标,如同高耸的灯塔,在前方熠熠闪光——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覆盖城乡、趋于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虽是隆冬,与外面冰天雪地截然不同的是,兴安盟突泉县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的温室大棚内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绿油油的香菜长势正旺。

“一年能种三茬菜,虽然累了点,但是挣得多,要是光指着过去那几亩田,肯定脱不了贫。”种植户张英富家曾是永长村出名的贫困户。

赶上了突泉县扶贫移民的好政策,他被转移安置到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拥有了一座100米长的温室大棚。

“现在园区里还有20多户农民不止种菜,还搞运输销售,年收入8万多元不成问题,这日子过得带劲儿!”张英富开心地笑了。

“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花钱,但单靠钱是堆不出来的”,要从完善制度机制、改进工作作风抓起,进一步做好民生基础工作,真正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总书记的嘱托和自治区党委的号召振聋发聩。

突泉县创新思路,找到了让人民群众点赞的好办法。

把有一定劳动能力、致富愿望强烈的贫困农民,转移至赛银花园区,发展蔬菜种植,取得“一户移民、四户受益”的效果——

一户农民入住园区,即可得到一座配建管理房的温室大棚产权,成为受益第一户;转移户原有房屋,无偿分配给本村无劳动能力的危房户,惠及第二户;危房户原有危房,由村委会拆除变成宅基地,转售给没有宅基地的农民,惠及第三户;转移户承包田,流转给其他村民,增加了留守农民耕地面积和经营收入,惠及第四户。

入住园区的496户贫困户,到2016年年底全部脱贫。

张英富的命运转折,是内蒙古80多万贫困人口的期盼,更是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最重要的民生目标之一。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头号民生工程,是沉甸甸的责任。”

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在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对于脱贫攻坚的表述,字字千钧。

57个贫困旗县、8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片区、80多万贫困人口。

贫困,就像万里晴空上的一块阴霾,当需浩荡长风。

内蒙古拿出了气吞山河的决心,利在千秋的举措——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体制机制,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三到村三到户”要求……

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网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尽快步入自主发展轨道……

严格实施脱贫工作责任制和贫困退出机制,用好考核“指挥棒”,兑现脱贫“军令状”……

201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26个自治区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2020年31个国贫旗县全部摘帽。

内蒙古已经挥起饱蘸曙光的如椽巨笔,笔端已经显现出更多人不懈追求的梦想与幸福。

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内蒙古靠着金子般的信念,认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守住民生底线,想群众之想、急群众之急、解群众之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的召开,开启了内蒙古波澜壮阔的新征程。

自治区党委庄严承诺——

要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进一步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突出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统筹做好教育、文化、就业、收入分配、医药卫生、住房保障等工作,加快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编密织牢社会安全网,让各族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到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吧。从草原深处,赶往大河之畔,赶往高山之巅,去与那些忠厚淳朴的一张张笑脸不期而遇吧!

锡林郭勒盟牧民苏德毕力格得意的笑容藏在眼睛里,咱牧民的孩子也上了幼儿园,而且学得好,吃得好,玩得好。

丰镇市天德永村村民许转玉笑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说,医疗下乡好,城市里来的大夫就是有法子!

巴彦淖尔市238个农牧民文化大院里的锣鼓,经常响翻天,笑声变成了满堂彩。联丰村党支部书记刘胜说,村民们精气神越来越足了。

乔迁新居的乌兰浩特市腰乐嘎查村民陈巴根那,脸上焕发出从未有过的光彩,他在感谢信里写道:“感谢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家摆脱贫困,过上了好日子。”

击碎贫困的堡垒,实现每个人的梦想,让每个人的笑容更加灿烂。

当2017,成为新的历史起点之时,一组数字出现在我们面前:我区城镇新增就业26.84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257万人。

这组数字,就像漫天的礼花,再次折射出无数家庭的欢声笑语。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在一桩桩、一件件实打实的民生实践中,内蒙古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了自治区党委民生决策的准头和民生举措的分量。

圆梦之旅,需要苦干实干;逐梦征程,需要忠诚担当。用蒙古马精神干事创业,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内蒙古牢记嘱托,一往无前,迎接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壮美明天

逐梦征程,离不开伟大精神的激励与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做好党建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

青青草原,鸿雁翩跹。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内蒙古各族群众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共产党员,他们所践行的蒙古马精神,以磅礴的气势汇入了中国梦的伟大历史洪流中。

牢记总书记的“根本保证”,全区广大党员干部不畏艰难,谱写出了一篇篇凝心聚力的壮美诗篇!

牢记总书记的“蒙古马精神”,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苦干实干、担当责任、忠诚奉献”,续写了一段段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有这样一位执着的老人,退休后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荒漠戈壁中,治沙造林,改善家乡恶劣的生态环境,他就是苏和。

他以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孤身驻扎在大漠黑城近10年,栽种梭梭10余万株。老人说,黑城周围风沙活动剧烈,刮过来的沙子堆得和城墙一样高。春天,在风中植树,夏天,在高温中给树补水。

10年,苦吗?当然苦!

10余万株,累吗?当然累!

但是别忘了,“世界上的事情,一认真就具体,一认真就深入,一认真就扎实。”

“只要扑下身子拼命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宏伟蓝图就一定能够变为美好现实。”

如今,黑城周围沙化状况得到了改善,黑城遗址受到了保护。周边群众,还在他的带领下靠植树实现了转产致富。

苏和以实际行动,在阿拉善这片荒漠戈壁上树起一面保护生态、建设家乡的旗帜。他是广大群众的优秀代表,更是党员干部坚守信念、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

凉城人心目中的好大夫刘树浑,从医30年来,诊治病患达20多万人次,累计施行各类手术4万余例,无一例医疗事故发生。

乌兰浩特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兴安路中队中队长韩世杰,每天护送老人、小孩子过马路近百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风雨无阻。

一个个辛劳身影背后,是蒙古马精神的支撑。

“当前,我区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头”,我们要,“兢兢业业、勤勉负责地干好每一天、干好每一个月、干好每一年,用发展的成绩赢得群众的口碑,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的幸福指数。”

张章宝,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检察官、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办案和接访“不躲不推,不扯不躁”,老百姓管他叫泥腿子检察官。

多年来,他走遍全旗298个村,解决集体访、告急访200多件,其中涉及“三农”的来信来访案件占80%以上,无一重复上访、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草原好儿子吉日嘎拉。一位基层共产党员,为世人时常追忆、深深纪念,他走千家万户、感动万千牧人。

“政治生命重于肉体生命”——

2015年4月22日,西乌珠穆沁旗高日罕镇发生草原大火,吉日嘎拉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掩护其他同志脱离火场,他不畏艰险、挺身而出,在救火一线壮烈牺牲。

最艰难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战胜自己。

最可贵的坚持,不是历经磨难,而是保持初心。

56本日记,近1米高,写满了吉日嘎拉20年来的工作点滴:从中国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危房改造、通电、修路到抗洪救灾、修棚建圈;从产业化管理、科学养殖到建立合作社、带领农牧民致富。他敢创新、敢尝试、勇担当……

吉日嘎拉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以坚强的党性、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追求。

长路奉献给远方,江河奉献给海洋。有一种精神叫奉献,有一种氛围叫和谐。

郭翠梅是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北粮台村七社的一名基层共产党员。1993年,北粮台村遭遇水灾,洪水把能夺走的都夺走了。看到村里赤脚的老人,郭翠梅心痛不已,回家后就开始白天黑夜地给老人们做鞋子。这一做,就没停下来,敬老院老人、家庭贫困的老人、环卫工人……都穿过郭翠梅做的鞋。23年,整整2万双。

每一位优秀共产党员,都是总书记所说的“蒙古马”。

弘扬“蒙古马精神”,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凝聚向心力、提振进取心、焕发精气神,更加团结一致、奋发有为地投身到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实践中来”。

牢记嘱托立潮头,乘势而上谋新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区2500万草原儿女,弘扬总书记倡导的“蒙古马精神”,把雄浑的草原赞歌唱给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