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区重大项目建设述评(上) |
□本报记者 包塔娜
冰封雪覆的内蒙古大地,建设激情如春潮涌动。“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是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在2016年秋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动员大会上发出的号令,也是西至阿拉善大漠,东至呼伦贝尔草原,2500万内蒙古人的建设实践。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既要靠创新驱动,也要靠开放带动,更要靠投资拉动。无论哪个方面,都必须落实在项目建设特别是重大项目的牵引和示范上。”
目标明确,快马加鞭。
2016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成绩单”上,重点项目建设“晒”在首位: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区亿元以上新开项目总规模5516.4亿元,增长25.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1%。
这份业绩,为我区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铺垫了底气。
项目建设上再发力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重大项目建设是推动区域发展的‘第一抓手’。”这样的认知,贯穿于全区各地谋划、推进、储备、实施的一个个具体项目中。
首府呼和浩特举全市之力,高效推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总投资140多亿元的京能盛乐2×35万千瓦、和林电厂2×60万千瓦、托电五期2×66万千瓦机组建设;总投资160多亿元的中环光伏一、二、三期项目;晟大能源、环聚新能源等19家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总投资200多亿元的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开工建设,沃特玛等20家企业签约入驻;总投资446亿元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服务器能力达到70万台,百度、浪潮等30多家知名IT企业相继入驻。
重点项目风生水起的兴安盟,在缩小差距、赶上全区发展步伐中一路向前:科右前旗、乌兰浩特市、扎赉特旗、突泉县、科右中旗等旗县市,先后有117个重大项目扎堆开工建设。内容涵盖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3个,总投资1240亿元。这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强劲引擎。
抓项目建设特别是抓重点产业项目,就是抓发展的动力、抓发展的潜力、抓发展的希望。全区目前约达1.3万亿元的在建项目规模,已凸显出对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
转型升级上做文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倒逼。新旧转换间,发展动力从何而来?毫无疑问,从转型升级中来,从结构调整中来。而重大项目的转型升级,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牵引力。
被喻为“乌金之海”的乌海市,从当年深度依赖资源的“傻大黑粗”,到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基地,在转型发展的路上疾步前行,成为了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和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瞄准国内外一流企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引进神雾集团、天津渤海化工、五凌电力等一批转型升级优质项目。随着新培育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发展壮大,乌海市焦炭气化战略、清洁能源基地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稳步推进。
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产业发展不充分,曾是通辽市发展中的“坎”。如今,在转变发展方式中,通过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引领国际一流水平的项目建设,通辽市的县域经济强壮了筋骨,循环发展稳中有进。在加速转型和奋力赶超中,突破困境,逆势而上,经济总量持续做大,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总投资超千亿元的锦江铝工业新材料项目,投资过百亿元的和谊镍铬合金、吉煤康奈尔、联晟公司哈兹列特生产线等一批大项目落地,集群产业进入加速扩张期;新能源汽车制造、飞机整机制造与零部件制造、铝工业生产前端设备制造等一批重型装备制造项目落地,使通辽市在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产业领域里,向前跨越了大幅步伐;为苹果等高端手机提供屏幕的蓝宝石晶体项目、实现“以铝代铜”技术突破的欣意高铁稀土铝合金电缆项目、与华为集团长期合作的格雷电工精细电路用材项目、运用纳米技术处理粉煤灰及网络云计算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为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开拓出新路径。
受益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今年前三季度,我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全年经济增长稳定在中高速水平,释放出发展的内生动力。
破解难题上下功夫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发展;今天的投资影响着当下的增长,也决定着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后劲。
“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要素制约问题,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运行监测,积极主动为企业搞好服务,促进企业稳定生产”。
路径明晰,蹄疾步稳。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