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5日


糖尿病是吃糖多引起的吗?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5日) 03版

患者问:我是南方人,爱人烧菜时喜欢加白糖,近日,查出患有糖尿病,有人说糖尿病是吃糖多引起的,这话有道理吗?难道吃糖多点真是导致糖尿病的元凶吗?我患了糖尿病以后,基本上不吃糖和主食,血糖还是不好。请问糖尿病人的饮食应该采取哪些方法?

王执礼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生命活动最主要的能源物质,包括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等)、双糖(如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及多糖(主要指淀粉类食物)。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糖一般指的是单糖和双糖,这类“简单糖”食入后可以很快被人体吸收使血糖显著升高,而多糖(如大米、面粉、土豆等)要先在肠道消化分解为葡萄糖,然后再缓慢吸收入血,故不会造成血糖急剧增高,多糖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此外,糖类在人体内还参与许多其他重要的生命活动。

正常人的血糖之所以能保持在正常范围,是因为有充足的胰岛素能够正常发挥作用;而糖尿病患者是由于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影响了对血糖的调控,才出现了血糖升高现象。因此,“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多了”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目前认为,糖尿病的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遗传因素。糖尿病患者亲属中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其中,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比1型糖尿病更明显。⑵环境因素,如高脂肪饮食、热量过剩、缺乏运动、肥胖等。⑶感染与免疫因素。这是1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以上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缺陷及胰岛素抵抗,从而产生糖尿病。

事实上,目前糖尿病发病率急剧上升的根本原因并非是糖类吃得太多,而是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脂肪、蛋白质类食物吃得太多,致使总热量摄入超标,肥胖人口比例增加,而肥胖可以引起胰岛素抵抗,进而导致糖尿病。

在饮食结构安排上,糖尿病患者应以多糖(即淀粉类食物)作为体内主要的能量来源(占总热量的55%—60%),但也不能吃得太多,否则容易造成体内热量过剩,其中一部分会转化为脂肪,导致超重和肥胖,而肥胖恰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另外,由于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调控能力下降,而单糖、双糖等简单糖在肠道吸收较快,进食后容易导致餐后血糖显著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还是少吃甜食为好。至于水果,糖尿病患者不必一概拒绝,但吃什么水果?什么时间吃?吃多少?要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而定。我们推荐糖尿病人餐前吃低食物升糖指数青苹果。糖尿病人平时也可以吃高膳食纤维的黄瓜和高维生素C的西红柿。

糖尿病治疗贵在个体化,其中也包括饮食治疗。就你的病史来看,存在着一些治疗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过度的节制饮食,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也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

有些人认为进主食多了血糖会升高,不吃主食则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或使血糖水平相对稳定。这种认识,显然是很不科学的。也有的患者怕血糖升高,把每日的主食量限制很严,而对鸡、鱼、肉、蛋、豆制品等副食则随便食用。结果血糖控制不好,即使加服降血糖药效果也不理想。这对疾病不利,甚至会发生危险。因此,糖尿病患者饮食每日主食比例应保持在总热量的60%—70%左右。蔬菜可以多吃,含脂肪、蛋白质的食物宜适量食用。

过度的节制饮食,机体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这样不仅会增加糖尿病的治疗难度,而且会因机体的抵抗力差,极易并发各种感染性疾病。

典型病例:钱XX,男,63岁,患者8年前诊断为糖尿病,曾服各种保健品等降糖药治疗,疗效不好,自觉疲乏无力、怕冷自汗,精力较差,血糖控制不理想来我院做系统治疗。入院检查:血压130/80mmHg,身高183cm,体重68kg,体重指数20.3kg/m2,胰岛素释放试验提示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动脉硬化症、高甘油三脂症。

患者入院后,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基础上,给予改善胰岛微循环及胰岛细胞神经兴奋性的药物,同时指导其科学的饮食和运动疗法。患者住院3周后,胰岛素用量从入院时的46个单位,降至出院时19个单位,日平均血糖控制在6.2mmol/L。因患者身体消瘦,胰岛素分泌功能不足,而消瘦型糖尿病病情不易控制。我院予以如下饮食治疗原则:提高热能摄入量:每日增加500—1000千卡。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因病人需要营养数量较多,为减轻胃肠负担和增加体重,我们予以每日4—5餐。患者按照以上饮食疗法后,现体重增加8kg,体力增强,精力充沛,血糖控制平稳,平均血糖水平6.5mmol/L,生活状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