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6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
——全面小康道路上的“民生观”述评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6日) 01版

□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 何雨欣

大国发展,思想引领。全面小康,民生为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全面小康,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小康,是实实在在的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实践,清晰地勾勒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民生逻辑”和“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

这是饱含温暖的发展理念——只有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上不断取得进展,人民群众才能有真切的获得感

2016年年底,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四次会议,重点听取并讨论了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和抑制房地产泡沫、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等六件具体民生实事的汇报。

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为什么会关注像冬季取暖、垃圾分类、养老服务这些“小事”?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看似是小事,其实都是大事,关系着每一个具体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些工作落实没落实,做得好不好,百姓有实实在在的感受,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这些既是百姓的期盼,也是党中央的执政目标。

“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做到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2016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百姓关心期盼什么,党中央就重视关注什么,改革就抓紧推进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问题始终贯穿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四年多来,尽管面临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但无论是宏观政策,还是“民生小事”,一项项既有针对性、又有含金量的改革,让全社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扶贫进入攻坚阶段,连续三年提出年度千万减贫计划,《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正式印发;

——持续稳住就业基本盘,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多万;

——不断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不断抬升的“民生底线”刻度让社会更有温度。

完善产权保护顶层设计文件出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走向深入、“健康中国”展开蓝图……一项项顶层设计提纲挈领;积分入户、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居民异地办理身份证件……一件件民生小事落地生效。

“宏大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最终要体现在能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能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

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发展成果需要得到人民认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或“速度”指标,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只有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上不断取得进展,人民群众才能有真切的获得感,中国在全面小康道路上才能扎实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