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6日


解读糖尿病人的高血糖毒性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6日) 05版

患者问:我患2型糖尿病1年,由于工作较忙,一直没有进行系统检查和治疗,平时也没有做好血糖监测,空腹血糖在7—8mmol/L之间,餐后血糖在11—13mmol/L之间。目前,我的身体还没有明显的症状。听其他病友说,糖尿病可怕在于并发症,为什么说血糖高会引起并发症呢?我的治疗方案应该如何调整?

王执礼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答:很多初患糖尿病的患者,早期往往不注重血糖控制,也没有明显的身体不适,因而忽视了病情监测和系统治疗。由于血糖长期高于正常水平,最终导致并发症并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为什么说高血糖会引起并发症呢?这里要给大家介绍一下高血糖毒性的概念。所谓高血糖毒性,就是指血糖高于正常范围后,人体细胞长期浸泡在高血糖的环境中,人体的微循环不能进行正常的氧气和物质交换,细胞就会因缺氧、缺血而损伤甚至凋亡。糖尿病人的心、脑、肾、肝、眼底以及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支配肢体运动的周围神经和全身大小血管皆可受到高血糖高渗性和毒性损伤,从而产生多种并发症。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血糖达标标准是:空腹血糖4.4—5.8mmol/L,非空腹血糖4.4—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

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症状的轻重程度与血糖的高低、糖尿病发病时间的长短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血糖在超过12mmol/L时患者才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而多食、消瘦等症状只有在长时间患病时才会出现。在糖尿病早期,由于血糖还没有升高到12mmol/L,口渴、多饮等症状不会出现,短时间内也不会出现体重减轻等症状,患病时间很长的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血糖降下来后,以上症状也很少会再出现。由此可见,只有那些发病时血糖就已经很高的患者和治疗不当的患者才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而发病时血糖轻度升高和坚持治疗的患者一般都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有些患者在查体时发现血糖轻度增高,没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就认为自己不是糖尿病而不去医院就诊,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甚至是危险的。在糖尿病初期,血糖轻度升高时症状不明显,这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时机,如等到“三多一少”症状已经很明显,很可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此时血糖已经很高了,并发症也已经悄悄萌芽了。

特别提醒,确诊糖尿病必须以血糖为准,症状只是辅助标准,只要血糖达到了诊断标准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典型的糖尿病患者有多饮、多尿的症状,但有的人喝得多或尿得多,血糖却正常,这不是糖尿病。如尿崩症是由下丘脑或垂体后叶病变所引起,临床可出现烦渴多饮、多尿,甚至严重脱水,但血糖正常;再如精神性多饮或精神性多尿病,也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但血糖正常、尿糖阴性。此种病人往往有精神异常或有精神刺激史,常伴有神经衰弱等一系列症状。另外,在生理情况下,天气寒冷时尿量也会增加,气候炎热多汗时喝水会增加。因此,诊断糖尿病不能仅凭临床症状,更重要的是要化验血糖以明确诊断。

就你个人的病情来说,虽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由于疏于病情监测和缺少正规的治疗,血糖长期没有达标,发展下去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多糖尿病并发症。一旦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提示疾病已发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胰岛细胞以及靶器官已受到严重损伤。

典型病例:患者杜某,男,48岁,身高178cm,体重92kg,超重25%左右,患糖尿病10年,2007年8月首次入院。入院前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好,空腹血糖常在15.3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常在22mmol/L左右,平均血糖值18.6mmol/L左右,糖化血红蛋白12.2%,胰岛功能检查提示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诊断为2型糖尿病。心电图提示下壁心肌缺血,同时患有重度脂肪肝、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对其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指导其科学饮食和运动,同时采用“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患者住院25天,体重减轻5kg,日平均血浆血糖值降至5.9mmol/L,心肌缺血明显改善。胰岛素用量由住院时的62单位/日降至22单位/日。2010年5月,患者第二次入我院进一步接受“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治疗,住院15天,胰岛素用量由入院时22单位/日降至0单位/日,即完全停用胰岛素注射,空腹血糖5.1mmol/L左右,餐后2小时为6.5mmol/L左右,平均血浆血糖值5.9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出院时复查显示重度脂肪肝已变为轻度脂肪肝,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治愈,心肌缺血明显改善,胰岛功能检查结果显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明显增强。

糖尿病健康教育

中国医学基金会糖尿病公益宣传项目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