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7日


酸菜和炸糕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7日) 02版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见习记者 李卓

过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各式各样的美食,但家家户户又不尽相同。就像看起来过着相似生活的寻常百姓家,其实每一户都各有各的精彩。

“林西越建越好了,我们的生活也越过越好了”

在赤峰市林西县的高会良家,每个年三十儿的夜晚都会吃酸菜馅儿的饺子,酸菜是很多东北家庭的最爱。

1987年的秋天,因工作调动,高会良带着妻子儿女一家五口人离开故乡辽宁,举家搬迁到林西县,从此在内蒙古扎下了根儿。30年过去了。高会良的儿女纷纷成家立业,当年的一家五口人,变成了现在的十二口人。

“来内蒙古以后,我家这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好。早些年春节最多弄4个菜,现在十几个菜,想吃什么吃什么。”高会良的老伴儿任淑芳提起如今的生活非常知足:“工资年年涨,好日子节节升。我们搬到内蒙古以前,我家老头儿每个月的工资是50多元钱,到了内蒙古以后涨到了200多,现在我俩的退休金加起来每个月大几千。”

如今,高会良已经年过八旬,他对记者说:“我们老两口的身体一直很好,这跟我们在内蒙古这些年的生活比较顺利,情绪好、态度乐观有关。来内蒙古以后,我的工资水平提升了,3个子女也都顺利就业和成家了。现在我的孙子和外孙女有的在读大学,有的在读硕士研究生,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每一个都很争气。”

30年来,高会良一家的生活质量一直在提升,而林西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会良回忆:“刚来内蒙古的时候,整个林西县城都看不到几栋楼房,到处都是平房和土路。那个时候风沙大,大风刮起沙尘,对面看不见人。”而如今,林西县城处处是高楼,街道宽阔整洁,绿树环绕。位于城西的西山生态公园过去是一片荒山,如今已栽植11.8万株各类树木,爬上山顶,满目尽绿。近几年,林西县先后荣获了“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称号。而“十三五”期间,林西县也将继续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环境绿化、水土流失治理、水源涵养、污染物处理,加快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和严格管护。

“林西县越建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过越好,一年比一年好!”任淑芳感慨道。就像酸菜馅儿的饺子年年都在吃,可日子年年都在变。

“交通便利了,我们回商都过年的路更近了”

坐落在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的李德旺家,过年不仅吃饺子,必做的还有金灿灿、外酥里嫩的油炸糕,因为孩子们都喜欢吃这口。可对于他的子女而言,想聚齐在父母身边吃上这一顿油炸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小女儿一家在身边,李德旺的另外3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只有到了春节一大家子人才能团聚。而每年春节前后几天,李德旺的老伴儿王秀花都会频繁地站在阳台上向窗外眺望,盼着儿孙们陆续归来。

其实在早些时候,即便是春节,子女们也很难保证能回家和父母团聚,因为交通太不便利了。

“前些年我们想从西安回内蒙古老家,要坐20多个小时的火车到呼和浩特,再倒车到商都,而且西安通往呼和浩特的火车非常少,非常难买票;现如今,西安到商都有了直达的火车,十几个小时就能到家了,而西安到呼和浩特的火车已经开通了7个车次,回内蒙古比以前方便多了!”李德旺的二儿媳胡女士对记者说。

那些年,比二儿子一家归乡路更波折的是大儿子。在集通线还没有开通的上世纪90年代初,虽然和父母家的距离只有470公里,但定居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他,想回趟老家需要和妻子抱着年幼的女儿从县城坐汽车到市里,再从市里坐火车到北京,然后从北京坐火车到集宁,最后从集宁再坐汽车到商都,回趟父母家需要整两天的时间。

因为路途波折再加上孩子年幼,那些年,李德旺的大儿子一家两三年才能回去一次。集通线开通后,他们一家的归乡路从两天缩短为7个小时,火车直达,回老家的次数也从两三年一次变成了一年两三次。

而居住在离商都县200多公里的大同市的大女儿一家,今年买了私家车,节前直接开着车回老家过年。

虽然李德旺老两口的子女平时还是很难齐聚父母家,但如今,交通便利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即便不是春节,子女们平时也会抽空轮流回老家探望父母,让老两口的心中时常充满了期待。

不久的未来,随着内蒙古进入“高铁时代”,不仅是李德旺的子女们,许许多多离家在外孩子的回家路都会变得更快,更便捷,更顺畅,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