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8日


气势磅礴的华丽转型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8日) 02版

■上接第1版 天津市游客陈鸿文先生说:“阿尔山市四季都美,特别是冬季,温泉、冰雪、林俗等产品各具特色,怡情养心。”

看吧!在“冰雪天路”旅游区、环京津冀冰雪旅游区、现代草原冰雪旅游区、温情大漠冰雪旅游区,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挑战冷极严寒、聆听北国风雪呼啸、感受雾凇曼妙,追寻契丹遗迹,精彩无限。

“事实证明,重组内蒙古冬季旅游产品,让冰雪资源释放出经济效能是可行的。”自治区旅游局促进处处长董利民说。

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道须沟景区,游客可以先观赏自然山水,接着去碧波荡漾的紫蒙湖乘船游玩,顺便品尝有机鱼,再去观看辽中京大明塔和博物馆,回到宾馆泡天然温泉。这是当地开展全域旅游的生动实践。

《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要求,要以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成果全民共享为路径,努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2016年,全区旅游业综合带动效应不断增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营销模式不断创新、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旅游业开局良好。

分类推进,融合发展,“旅游+”拓宽发展新空间

映日荷花接天碧,小桥流水到人家。沙漠驼铃连声催,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幅江南水乡和大漠草原交织的画卷,是通辽市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精品线路的仲秋景致。

通辽市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和文化核心打造了一条集合沙漠、森林、草原、湿地、草甸、工矿、农田等80余处景区、景点为一体的品牌旅游线路,这是当地旅游+生态+产业的具体实践。

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旅游业的提档升级离不开“旅游+”,多元创新、融合发展,推动旅游升级及改造,丰富旅游功能。

自治区将四季旅游、全域旅游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旅游+”战略,深入谋划全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促进全区旅游产业整体提档升级。

“旅游+生态”,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构建以绿色生态产业为主的地区可持续发展格局。“旅游+健康”,开发集康复疗养、养生保健于一体的健康旅游产品,在阿尔山、鄂托克旗、敖汉旗、大兴安岭等地区打造温泉、森林养生等康养品牌,推动蒙医蒙药产业创新发展,提升传统医药价值。“旅游+体育”,丰富体系产品,提高融合发展层次。积极发展滑雪、徒步、探险等体育活动。“旅游+研学”,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旅游景区、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等开展研学活动,提升游客综合素质。“旅游+商品”,丰富旅游商品品牌体系,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拓宽旅游创收渠道。

此外,旅游部门与农业、文化、宣传、交通、住建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出台了《关于推进城镇旅游全域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蒙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旅游扶贫(富民)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与交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共建融合发展项目库,整合各方资金和力量,推进融合发展工作。

旅游+互联网、吉祥物、动漫、摔跤表演互动、时装秀…… “旅游+”已经渐渐发挥出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力,并积极发挥其催化、集成的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形成了新业态,提升了旅游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带动了各地经济发展。

依托文化,提升品质,推动旅游业提档升级

内蒙古这片热土,是草原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和承载地,蒙元文化、红山文化、河套文化、契丹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富集的文化资源、独特的文化魅力为这片土地增加了厚重和内涵,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着不竭的源泉。“来内蒙古,吸引我们的除了风景就是民俗和文化。”这是不少外地游客的心声。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去年,我区各地纷纷发掘自己的区位优势定位,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业。

通辽市构建科尔沁500公里文化旅游风景大道,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鄂尔多斯市推动演艺企业进驻旅游景区开展驻场演出,推动工艺美术企业向旅游景区提供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推动民俗风情、民族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旅游项目和产品。呼和浩特市推动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向游客开放,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呼伦贝尔突出绿色草原、兴安林海、蒙元文化三大特色,打造“呼伦贝尔”金字招牌。提升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遗址、辽文化遗址开发档次,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提升旅游档次,让世界各地游客感受到内蒙古旅游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文化品位。

草原文化节、草原那达慕、特色冰雪文化旅游活动,草原古都游、蒙古族历史游、民族风情游、红山文化探秘游、辽文化探秘游等多种富有特色的文化主题旅游产品,让旅游文化产品日渐成熟,让内蒙古的知名度享誉各地。

发挥连接俄罗斯、蒙古国,毗邻8省区的区位优势,我区围绕“万里茶道”旅游主题,开发连接俄蒙、辐射内地的边境跨境旅游产品,让中国游客领略俄蒙的异国风情,也让俄蒙游客了解中国之美。依托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口岸,开发连接俄蒙的跨境旅游大环线和相邻口岸小环线,合力打造着跨境旅游精品路线,着力推进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将8000里边境线打造成内蒙古旅游的亮丽名片。

提升旅游品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截至目前,我区已经基本构建完成自驾游营地、路网、服务体系。建成自驾游营地41个,在建营地39个。在自治区4条精品旅游线路上,基本构建了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主的旅游主通道,重要旅游景区基本通三级及以上自驾道路。建成覆盖全区的旅游厕所体系,推行“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厕所建设和管理。2017年,全区计划新建、改扩建厕所2082座,基本实现我区主要道路沿线、旅游节点、交通驿站等旅游厕所建设全覆盖,为游客提供温馨、便捷、舒适、卫生的公共服务环境。

春暖花开,从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跨越,内蒙古旅游业华丽转型,向着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