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8日

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完善
筑起百姓平安网 为民撑起幸福天
——平安包头建设纪实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8日) 06版
重点公共场所,巡逻小组全天候联合巡逻。 吴杰 摄
“护校天使”站在马路中央疏导车流、人流,护送学生过斑马线。
四级巡控进行武装盘查。

◎杨帆

2016年5月30日晚,神华警务工作站接110指令称,茂业大厦施工现场天然气泄漏,当班民警迅速出警,用时不到两分钟抵达现场,疏散群众。经了解是茂业施工人员私自打开天燃气阀门,并忘记关掉。民警立即将现场情况上报市局指挥中心,通知消防人员和天燃气公司维修人员赶到现场,及时妥善的处置,避免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这是包头“四级巡控”机制实施后,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的真实成效写照。

近年来,包头市以强化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安装和联网应用为重点,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八张网”建设(社会面防控、行业场所防控、重点人管控、企地联防、社区防控、视频监控、网络安全、区域警务协作)。进一步深化“四级巡控”,城区“1、3、5分钟快速处警圈”建设全面完成。实施网格化巡逻,共划分网格1444个,全力构筑“一网四级、一级多格、一格多点”的新型巡控网络。建设完善“公安云”,打造“互联网+治安防控”信息化平台,推进社区警务“一标五识”信息化建设,完善物流寄递管理系统平台,加强散装汽油实名制管理系统实战应用,开展“七进社区”民生警务。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2016年,市综治委(办)挂牌整治的8处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部位、场所)全部完成整治,如期实现摘牌。深入开展无传销城市创建工作,切实巩固无传销旗县区创建成果。包头市层层签订防范传销责任状946份,社区与出租房主签订不向传销人员出租房屋协议书5678份,登记备案出租房屋88770户,登记管理流动人口307090人。昆区顺利通过无传销旗县区验收,其余八个旗县区和稀土高新区通过无传销旗县区复检。

在校园、医院、银行等重点单位深入推进“一键式视频监控联网报警系统”建设和安防“标准化”建设,提升平安单位建设水平;推行民用爆炸物品分级监管、统一运输制度和推进散装加油、长途客运乘车、火车站进出站人员实名制管理,实现了动态管理和动态信息采集全覆盖。特别是在全国率先研发的散装汽油实名制管理系统运行以来,已向各辖区派出所报备购销散装汽油信息525248条,预警异常加油信息13226条,抓获网上在逃人员18人,该系统管理平台在实施行业监管和打击违法犯罪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包头市16个警务工作站依托“辐射巡逻、快速反应、紧急救助”的基本功能,持续推进管理运行规范化、模式化、流程化,全年共处置各类警情1115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2人(其中在逃人员33人),查获违法行为人2299人,救助群众7851人(次)。真正成为集预警、处置、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全天候新型警务工作站,守好了治安防控第一道防线。

群治为平安建设注入活力

东河区北梁新区南三社区又一支“管的宽”红袖标义务治安巡逻队开始上岗,每天这支“红袖标”巡逻队员在辖区内,采取徒步巡逻和定点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始全天治安巡逻和隐患排查工作,对流动人口和出租屋较多居民小区加强了治安巡逻力度和人员排查频度,有效地保障了辖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了辖区的社会治安稳定。

据了解,包头市发动全市安保人员、公交司机、环卫工人等5万多人,组成城市“红袖标”治安志愿者参与巡逻防控,在有效震慑违法犯罪的同时,也提高了老百姓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红袖标”成为鹿城无处不在的治安防控力量。

与此同时,包头市各级综治组织切实加大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平安志愿者、治安巡逻队、保安服务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市综治委向全市苏木乡镇(街道)下拨群防群治经费60万元,加大保障力度。进一步拓展“草原110”、“草原雄鹰”职能,打造了蒙古包“流动警务室”、马匹巡逻队、摩托车巡逻队等系列“名片”,筑牢边防安全稳定屏障。包头师范学院成立学生校园综治联盟,青山区开通校园安全微信群,东河区开展区级治安保卫重点单位“红袖标”巡逻队伍建设活动,昆区成立以法泽协会、平安志愿者行业服务大队、社区服务大队和百名出租车司机、千名环卫工人、万名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平安志愿服务总队,群防群治模式不断创新。

校园“三见警”让家长心里踏实

2016年12月30日,东方未亮,包头市第四中学门口红蓝警灯甚是耀眼,这个点儿,校门还没开,负责校园及周边安全的巡逻执勤民警、交警护校中队队员却早已守候在了校门口,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随着校门缓缓打开,交警护校中队的“护校天使”们站在马路中央疏导车流、人流,护送学生过斑马线,校园门口的执勤民警将到校的学生有序引导到校园内,防范意外事件,确保校园安全秩序。

这仅是包头市“三见警”工作的一瞥。2016年12月23日开始,包头市公安局全面开展深化“四级巡控”,强化“三见警”工作,所谓“三见警”即“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包头市公安部门力图为老百姓打造一个“警察常在、警车常见、警灯常亮”的“零距离”服务群众,“近距离”打击犯罪的安全生活环境。“三见警”工作尤其着重提升校园及周边治安、道路安全管控,确保包头市中小学、幼儿园上学、放学四个时段高峰勤务有执勤民警在校园周边护校,有警察在校园周边巡逻,有警灯在校园周边闪烁,不漏一园、不漏一校。

平安校园“三见警”要求辖区公安(分)局校园执勤民警、巡特警、交警实行警力互补,确保管控无盲区、值守无空缺,提高校园周边的见警率、管事率、查获率和处置率,加强校园周边安全防范,震慑违法犯罪行为。

打造守护平安的视频“天眼”

2016年3月,包头土右旗天骄、汇元商圈附近发生多起手机被盗案,作案手段均为扒窃。接到报案后,土右旗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通过调取现场及周边所有涉案地区的监控录像,仔细观看、分析比对,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并很快落网,为老百姓挽回了经济损失。

借助科技的力量,强化治安防控一直是包头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的重点,先后投入资金5亿元,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技术,建设视频点位超过10万个,用3年时间完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数据共享”的包头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构建了“中心城区为枢纽、周边卡口为藩篱、视频监控为核心、情报平台应用为手段”的全覆盖视频防控网。平安视频监控系统不仅守护着城市街道,也守护着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

从2015年起,包头市公安局对全市596个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进行视频监控系统改造,406个城区老旧小区安装了3531路视频监控,302个农村牧区嘎查村安装了2923路视频监控,守护着老百姓家门口的平安。2016年包头市在市五区主要干道、重点路段布设卡口,建成内圈卡口82个,安装球机200个、枪机480处;安装人证核验系统14套,满都拉边防派出所利用该系统成功抓获2名网上在逃人员。全市已建成各类公安检查站29个,在查控违法犯罪人员、重点人员、违禁物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向科技要警力实现了新的突破。

化解矛盾纠纷 筑牢平安的“基础性防线”

2012年10月26日,满都拉镇普盛煤炭物流园区周边的牧民,以园区煤场粉尘污染草场、影响人畜健康为由,集体向满都拉镇政府提出赔偿诉求。2013年7月1日,园区与布仁其其格等7户牧民达成共识:给予嘎查100万元的污染补偿,并承诺每过1吨煤给嘎查1元钱,每半年结算一次。时至2016年7月,牧民对发放补偿款的方式不满,导致补偿款一直未能发放,并于2016年7月、10月采取阻拦拉煤车辆的方式表达了不满。

2016年,达茂旗成立了自治区首个“北疆警地联动综治服务中心”。针对挂牌督办的满都拉镇普盛煤炭物流园区环境污染矛盾纠纷,北疆警地联动综治服务中心迅速启动了联动联调机制。在满都拉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边防派出所主导并联合草监、司法、民政等3家成员单位,对该起矛盾纠纷进行重新梳理,认真分析矛盾点,科学制定联合调处方案。针对牧民对补偿方式不满的实际,提出了按照受污染草场面积和程度发放草场补偿的方案,赢得了牧民群众一致认同,最终满都拉镇政府按照补偿方案,对17名牧民补偿款发放明细进行了公示,通过一卡通进行了发放。至此,长达4年之久的满都拉镇普盛煤炭物流园区环境污染矛盾纠纷彻底化解。

该起重大疑难社会矛盾纠纷成功化解,充分印证了北疆警地联动综治服务中心在联合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强大功能,对维护边境社会和谐稳定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为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筑牢社会稳定的“基础性防线”,包头市出台《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启动了以信息化为支撑平台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和公共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即“两中心一平台”建设。大力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铁打的综治中心,流水的派驻人员”工作理念和 “3+x”设置模式,在综治中心建设群众接待室、指挥调度室、矛盾纠纷调处室和x个特色工作室,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强化了综治中心的实战功能,苏木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嘎查(村)覆盖率达到97.8%,打造了昆区前进街道社会治理中心等22个示范点。

此外,包头市在公安、法院、检察院、信访等部门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窗口),推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大力推进包头市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专业调解组织全覆盖建设,专业调解领域进一步拓宽。包头市共成立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解委员会15个、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9个,成立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婚姻家庭调解委员会和环境保护调解委员会各10个。建立诉调对接机制,昆区、土右成立诉调对接大厅。青山区成立了自治区首家房地产物业法庭,在化解房地产、物业管理领域存在的矛盾纠纷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全面加强

要让社会和谐稳定,社会中的特殊人群服务与管理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多年来,针对不同群体,包头市不断细化服务举措,一批措施实、成效好的管理方式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积极肯定。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包头市实现了流动人口、出租房屋信息服务管理系统100%启动应用。逐级设置实体化运作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办公室,乡镇、街道流动人口服务中心设置率达100%。全面加强社区矫正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旗县区社区矫正中心、义务教育劳动基地和安置帮教基地“一中心两基地”建设,将我市118名社区矫正志愿者全部充实到基层一线,严防社区矫正对象漏管失控。借助中国安置帮教网络,扩大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就业渠道,多渠道解决刑满释放人员就业难题。将帮教工作前移,在固阳县和达茂旗开通远程探视(探访)系统,让监狱服刑罪犯与亲属通过司法行政专网进行视频语音交流,实现“家门口的探监”。

开展“青亲港”未成年人安全求助站志愿活动,推进“青少年维权在线”平台建设和12355服务平台建设,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实行保护性救助,开展农村牧区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工作,包头市共有留守儿童767人,其中困难留守儿童169人。完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社会调查、心理辅导等工作制度,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近年来,包头市全面推进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全市8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全部建立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办公室,并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156名。财神庙社区被评为“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示范点”后,全市又建成示范点18个,禁吸戒毒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6年包头市深入推进全民禁毒斗争。狠抓禁毒严打整治,连续开展“冬季会战”、“净土2016”等专项行动,破获了昆区“3.17”、达茂旗“3.28”等一批大要案件,全年共破获各类毒品违法犯罪案件3776起,抓获各类涉毒违法犯罪人员4306人,缴获毒品海洛因4.15千克、冰毒12.42千克,有力萎缩毒品消费市场。狠抓大收戒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深入推进“8.31”工程,从源头上遏制吸毒人员滋生滋长,全年共传唤尿检各类毒品违法犯罪嫌疑人员23910万人(次),强制隔离戒毒1869人、社区戒毒937人,包头市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累计接受药物维持治疗3219人。狠抓禁毒基础建设,加快特殊违法犯罪人员收治中心和强制隔离戒毒所建设,明年可投入使用。

创新引领,理念升级,机制完善,群众参与……包头市政法综治战线勠力同心,砥砺前行,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为平安包头建设助力增辉,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