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0日

得天独厚的“硬件”优势
“苍天圣地”的大旅游格局
◎彭燕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10日) 06版
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巴丹吉林。
雪雕景观。

2017年,阿拉善盟提出持续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逐步构筑“大旅游”格局。目标确定,阿拉善盟积极行动起来,继续按照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推进全域旅游深度发展,努力让阿拉善盟从单纯旅游向复合型产业转型发展,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实现旅游经济稳步增长、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影响力大幅提升的目标。

阿拉善盟旅游资源丰富,有全球唯一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巴丹吉林、世界三大胡杨林之一的额济纳胡杨林、世界三大载人航天中心之一的东风航天城,还有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闻名的居延汉简、历史悠久的黑城遗址、美术世界的活化石曼德拉山岩画、大漠中的香格里拉月亮湖等。阿拉善是漠西、漠北、漠南蒙古三大部文化交会地,宗教文化、农耕文化、清皇家文化等在这里交融发展;阿拉善岩画堪称我国西北古代艺术的宝库,被专家确定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这些都是阿拉善盟旅游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硬件,阿拉善盟旅游业经过17年的积累,已经成为全盟国民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拉动投资和消费的重要引擎。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方面,旅游业成为排头兵。“十二五”期间,全盟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5亿元。2011年,全盟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82:15,旅游收入占GDP比重3.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5.4%;2015年,全盟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4:68:28,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5.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1.4%。从数字可以看出,旅游业已成为阿拉善盟三产的“龙头”产业。

2016年,阿拉善盟提出,要把阿拉善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集中建设阿拉善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自驾游基地,使旅游业成为全盟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当年,阿拉善盟接待游客640万人次,旅游收入66.7亿元。

阿拉善盟旅游局局长刘冲霄说,阿拉善盟旅游业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国内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要想加快旅游业发展,就要结合自身实际,围绕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发挥综合优势,强化旅游品牌,做精旅游产品,做活旅游市场。

在“软件”上下足功夫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多彩的民族文化赋予旅游多彩的生命。卫拉特文化艺术节、阿拉善玉·观赏石文化旅游节、国际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国际金秋胡杨生态旅游节、骆驼那达慕等一批又一批的节庆活动缤纷登场,成为苍天圣地阿拉善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助推器。

在旅游融合发展中,“越野e族”英雄会可谓是“旅游+体育”的最大亮点。“越野e族”英雄会自2011年入住阿拉善盟以来发展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越野赛事品牌。2016年举办的第11届“越野e族”英雄会,全国31个省市,近8万名会员相聚阿拉善盟,来自美国、南非、日本、蒙古、法国、奥地利、匈牙利等17个国家1500多人参加了汽车、航空表演展示。据统计,英雄会期间,累计进入园区车辆30.8万台次、游客93.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42亿元,与2015年同期相比,累计进入园区车辆增长197%,游客增长153%,旅游收入增长171%。

阿拉善盟旅游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也取得了可喜成绩。额济纳旗曾经是沙尘暴的代名词,现在,额济纳旗黑城遗址附近十几万株梭梭随风摇曳在3500亩的土地上。额济纳旗胡杨林面积由过去的39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5万亩。在空间布局上,按照“一核四心一环八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建设。一核:以巴彦浩特旅游城市建设为辐射核心,完善高品质旅游服务设施,标准化国际游客服务系统、国际旅游城市环境等;四心:将巴丹吉林旅游小镇、达来呼布旅游小镇、腾格里旅游小镇、乌兰布和旅游小镇建设成为集散副中心;一环:阿拉善旅游观光游憩环,由观光列车、自驾公路、低空飞行等多种旅游型交通服务,串联核心旅游景区、旅游驿站、度假乡村组成的旅游游览带;八区:建设旅游目的地功能片区,包括巴彦浩特国际旅游城市度假片区、腾格里沙漠汽车越野旅游片区、贺兰山生态文化旅游片区、巴丹吉林沙漠探险片区、腾格里沙漠度假片区、乌兰布和沙漠特色产业旅游片区、沙漠胡杨林-黑城度假片区、航天城科技文化旅游片区。

在旅游发展重点项目上,围绕空间布局深入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投资10.5亿元,重点抓“越野e族”梦想汽车文化主题公园、胡杨林旅游区、大漠胡杨旅游区、定远营-营盘山-大漠奇石文化产业园等自治区、盟级重点项目,在全盟范围内建设旅游驿站39个,引导农牧民参与旅游业,形成“开发一批项目,带动一批产业,辐射一片区域,搞活一方经济”的发展格局。

(本版图片由赵晓丹 彭燕 斯琴高娃 闫琛琛 徐爱翔 周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