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2日


“学生有真本事,就业才有好出路”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改革纪实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12日) 01版

□本报记者 相恒义 王晓

陈玉文 胡日查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头号民生工程,是沉甸甸的责任。”近年来,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把培养人才进而带动地区脱贫致富作为办学的指引方向,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育供给侧的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与地区实际相符,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新路子。

“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这是学院的责任与担当,一切要围着这个目标转。”

据统计,目前兴安盟贫困人口为10.4万人,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约占全区贫困县数量的1/6,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

“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这是学院的责任与担当,一切要围着这个目标转。”谈到办学方向,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文山掷地有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院大胆创新,实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学生即学徒、教师即师傅、课堂即车间、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供给侧改革入手,确立“现代学徒制”新模式。

记者走进学院创业大厅,一进门是个超市。一排排的货架上整齐地摆满了各种商品,有五六个学生正在选购;导购员身兼数职,边招呼顾客边整理货架,看见地面脏了顺手就打扫了;收银台前,一个送货的商家正在和超市老板签合同,人来人往,井然有序。这个超市最大的不同就是从老板到导购员,都是学院优秀的“学徒”。超市旁边是“鲜果时光”休闲区,学生们可以买一杯饮料在这里看书、写论文,也可以邀三五好友开个沙龙。同样,这里的老板也是学院的优秀“学徒”。这些“学徒”靠业余时间的创业收入,已经可以解决自己的食宿费用。

超市和“鲜果时光”,是学院引导鼓励学生在校创业的一个缩影。学院为了引导鼓励学生在校创业,专门建立了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启动了校园电影院、电子文化广场、洗衣店等众筹项目,■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