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动诠释担当 用责任书写忠诚 ——记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原会长、内蒙古自治区老卫生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内蒙古云曙碧公益事业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云曙碧同志 |
她,是一位93岁高龄的蒙古族老人,也是一名有75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
她,不忘初心、始终爱党为党。一辈子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责任担当,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诠释出了崇高信仰信念的伟大力量。
她,继续前进、始终大爱无疆。靠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执著的敬业情怀,年逾六旬还继续投身自治区红十字事业,以自己的先锋形象体现红十字精神,团结群众、艰苦奋斗,使自治区红十字事业不断开拓前进。
她,念兹在兹、始终心系百姓。以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组织一大批老卫生科技工作者27年如一日,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用满腔热情回报养育她的一方热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原上的额吉”。
她,关注民生、始终传递温暖。全身心投入公益慈善事业,资助贫困、传递爱心,把无私的爱奉献给弱势群体,把大写的责任化作人性春雨,彰显了人性大爱、生命大美。
她,就是国家原副主席乌兰夫同志的长女、内蒙古自治区正省级医疗待遇离休干部云曙碧同志。
云曙碧同志1923年5月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从小受革命家庭的教育和熏陶,16岁赴延安学习,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延安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工作。解放后曾担任哲里木盟盟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盟委副书记,自治区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自治区人大党组副书记,后任自治区党委顾问委员会常委,自治区红十字会会长、名誉会长。现任内蒙古自治区老卫生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内蒙古云曙碧公益事业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皓首丹心系红会
1987年5月,刚从自治区卫生厅厅长岗位退下来的云曙碧受自治区党委、政府委托,负责受“文革”影响而中断了20多年自治区红十字会的恢复工作。她真切感受到组织上的信任,更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决心不辱使命,一心扑在工作上,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
作为红十字工作者,要树立“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不怕疲劳、不计报酬、勇于奉献的精神,廉洁奉公、尽职尽责的精神,不怕失败、不怕碰钉子的精神”。云曙碧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动人以行不以言。为筹建自治区红十字培训中心,在财政没有投资的情况下,云曙碧四处奔波、八方求助,积极筹措资金,被她戏称为“牛皮的脸、橡皮的肚子、婆婆的嘴、毛驴的腿”的工作方法寻求各方赞助。由于超负荷辛劳,曾两次晕倒在办公室。凭着这种对待工作的坚定执著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云曙碧和红十字会的同志多方筹资300万元,终于建成了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集办公、培训、仓储为一体的自治区红十字培训中心,成为全国第一家有了基地的省级红十字会。云曙碧又依照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牵头起草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并经自治区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她还积极向自治区党委、政府争取机构、人员、经费“三列”,实现了机构、规格、编制、职能、经费“五定”。接下来,她又马不停蹄,深入各盟市开展红十字会恢复建会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12个盟市红十字会全部建立并理顺了管理体制,组建并逐步壮大了救灾队伍。
上个世纪80年代,全区只有3所血站,临床用血几乎全靠卖血者提供,血液的质量和数量都得不到有效保证。云曙碧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立志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她提出要发挥红十字会的优势,创办红十字会血站。在经费筹集方面,采取了红十字会自筹一点、社会募捐一点、政府和卫生部门扶持一点的“三点政策”,先后在通辽、兴安盟、呼伦贝尔、赤峰、鄂尔多斯创办了5所血站。在建设血站的同时,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献血意识,推动无偿献血,1991年在她的倡导下,自治区红十字会结合纪念“5·8”世界红十字日活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无偿献血周”活动。这一活动坚持至今,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1992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全国推广了这一做法。云曙碧也被授予1999—2000年度“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靠着心系群众、顽强拼搏的精神,云曙碧从借用一间办公室和两名工作人员起家,在一片空白中创建、发展了自治区的红十字事业,使内蒙古这样一个在全国省级红十字会中恢复组织、开展工作最晚的少数民族地区一举跨入全国先进行列,率先在所有地市级行政区恢复组建红十字会机构、第一个创办无偿献血站、第一个开展无偿献血周活动、第一个建起省级备灾救灾中心……
云曙碧怀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自治区红十字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誉为“云曙碧精神”。1996年,中国红十字会六届三次理事会议号召全国红十字工作者学习“云曙碧精神”,并将这种精神概括为“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红十字事业,以自己的形象体现红十字精神。靠高度的敬业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团结群众,使红十字事业不断开拓前进。”云曙碧成为全国红十字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心怀大爱为群众
云曙碧始终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无论是茫茫大草原,还是巍巍大青山,哪里有困难、哪里有灾情、哪里急需帮助,她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
危难之处显身手,关键时刻看担当。在红十字会工作期间,云曙碧不顾自己年龄大、身体弱,经常冲锋在救灾一线,查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参与抗灾救灾,并积极向国内外红十字组织为灾区群众争取救灾款物。时至今日,曾经跟云曙碧一起在红十字会工作过的同志,对她积极投身救灾工作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恢复组建内蒙古红十字会以来,云老跑遍了内蒙古的所有灾区。1996年包头地震、1998年洪灾、2001年雪灾……每一次灾害来临,云老总是身先士卒,深入灾区了解灾情,积极筹措救灾款物。可以说,云老的足迹踏遍了内蒙古的每一个灾区。”
1992年冬,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黄河冰凌决坝,沿岸树林召乡的大部分村庄被冲毁。接到报告的第二天,云曙碧就带着一车面粉和棉衣棉被驱车8个多小时赶到灾区,踏着冰水了解灾情,慰问群众,并反复嘱咐随行的乡干部一定要设法解决好老人的过冬问题和病号的治病问题。
1993年,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伍什家乡一个村子遭遇水灾,云曙碧带领红十字会人员乘船去村子里查看灾情,给全村26户人家送去了急需的面粉、棉衣、生活用品。她还将身上仅有的200元钱送给了两位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
1998年1月,正逢隆冬季节,河北省张北地区发生了地震,我区的太仆寺旗和兴和县的农村牧区受到波及房倒屋塌,灾民无避灾取暖之所。云曙碧带领红十字会的同志奔赴灾区调查了解了受灾情况后,向自治区政府和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通报灾情的同时,组织运送帐篷,募捐棉衣棉被到灾区,并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北京市红十字会、香港红十字会求援,相继为两地灾民建起400多户的“红十字村”。
199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突袭内蒙古东部地区,当时已经75岁的云曙碧带着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同志去通辽市扎鲁特旗查看灾情。她不顾大家的劝阻,每天起早贪黑、早出晚归,整整跑了3天。她不顾年老体弱,顶雨步行二三里路来到灾民安置点,挨个帐篷了解灾情。在一户牧民倒塌的旧房前,女主人正在从泥里往外扒土坯,她用手捏了几块松软的土坯,心情沉重地说:“这怎能再用呢,冬天马上要到了,住在塑料棚里要冻坏的,红十字会一定会帮助你们想办法的。”女主人感动得硬要请她到棚里喝碗奶茶暖暖身子。为了帮助群众建房过冬,她一路上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代表反复协商,坚持把建房列为首选救助项目,很快800多万元建房款就到位了,为灾区群众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兴安盟扎赉特旗都尔本新苏木察看灾情时,气温骤降,还下起了雨。由于周围的洪水未退,只能乘快艇逆水而行才能到达受灾点。云曙碧不顾大家的劝阻,迅速穿好救生衣,第一个跳上了快艇。到达对岸后,尽管她冻得脸色发紫,仍然踏着泥泞的道路冒雨来到灾民点。看到灾民们住在单薄的帐篷里,她反复与同行的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代表协商,提出了为灾民建房帮助他们温暖过冬的建议,最后为280多户受灾群众争取到建房资金980万元。她还组织医务界老专家组成救灾医疗队,亲自率队奔赴灾区开展救灾扶贫医疗,先后221次深入到20个旗县、31个乡镇为群众送医送药,抢救、诊治灾民28000多人次。
2000年12月,内蒙古遭受了罕见的特大暴风雪袭击,全区6个盟市、35个旗县、415个苏木(乡)受灾,受灾人口达258.9万,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灾情就是命令。自治区红十字会紧急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通报灾情,云曙碧立即乘坐火车赶赴北京请求救助。在她的积极努力下,全国各地红十字会迅速掀起了为内蒙古灾区捐款的高潮,截至2001年5月20日,自治区红十字会共收到各类物资和捐款总计2580多万元,使灾区776300余人得到了及时救助,有力地支援了自治区的抗灾工作。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云曙碧还长期担任自治区妇女儿童基金会、自治区残疾人基金会的领导,为促进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2002年,在得知妇女儿童基金会想筹资资助农牧区贫困中小学生后,她慷慨解囊,将自己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5万元积蓄交给了基金会。基金会利用这笔钱,资助了275名贫困学生。为此她获得了全国“育童奖”。云曙碧非常关心残疾人保障事业,看到乌兰察布市贫困地区白内障患者多,许多患者双目失明,她就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积极联系,请来美国的一位专家为患者诊治,自治区红十字会资助了手术费用。她亲自为患者联系医院,解决患者的住宿问题。她倡导发起的“复明扶贫行动”,使全区600多名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云曙碧还组织专家深入居民办事处普查,调查了14963户共44899人,撰写了对比分析报告,推动了残疾人的康复工作。为了不让艾滋病进入草原,云曙碧将子女孝敬她的钱也拿出来编发防治艾滋病宣传材料。她带领防艾宣传教育组行程5200多公里,深入7个盟市、4个旗县、4个大型企业和乡镇、2所高等院校和内蒙古党校,举办讲座18场次,为防治艾滋病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3月,她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评为“全国预防艾滋病工作先进个人”。
无私奉献绘晚霞
只有奉献,人生才有价值、有意义。云曙碧常说,人应当活在真理和奉献中,奉献是人生的真正意义。老百姓是天,她要做到一辈子为人民做好事。
1989年5月,云曙碧牵头卫生系统的老知识分子成立了自治区老卫生科技工作者协会。27年来,她带领自治区老卫协医疗队,不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每年十几批次到农村牧区免费为农牧民送医送药送健康,帮助基层医院提高诊疗水平。每次下基层,农牧民患者都早早地从几十里外赶到卫生院候诊。医疗队常常是早上七八点钟出发,中午不休息,一直为村民看病到下午。在义诊的同时,云曙碧经常召开座谈会了解群众对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自治区卫生厅反馈。
自治区老卫协成立以来,每年坚持组织医疗队深入农村牧区和偏远革命老区义诊,27年来共组织离退老专家扶贫医疗队294批次,深入到65个旗县的138个苏木乡镇和嘎查村,诊治病患39万人次。他们还为农牧民开展医疗咨询,宣传卫生知识,帮助当地医务人员提高技术能力。
除定期下基层送医送药外,老卫生科技工作者们还根据中老年人的健康特点和需要,到农村牧区、机关单位、工矿院校进行专题或系列讲座,推广新疗法,提高大家的健康意识。截至2015年底,已举办各类讲座1711场次,听众达数万人次,免费发放科普宣传手册3万余册。“在云老的感召下,我们老卫协的专家们都成了她的志愿工作者,义诊在救灾前沿,巡诊在农牧乡镇。”自治区老卫生科技工作者协会党支部书记李少白如是说。
老卫协还与呼和浩特市体协合作推广全民健康计划,推进全民科学健身;与内蒙古医院保健所合作,开展干部保健咨询服务,推广非药物的“西氏疗法”和“足疗”,先后诊治86359人次,健康培训班培训2758人次;与自治区老龄办共同开展“银龄行动”,先后组织4批次医疗队到农村为五保户和敬老院老人进行免费体检,治疗600多名病人。自治区老卫协被全国老龄办授予“银龄行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云曙碧等4人被评为先进个人。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云曙碧在有生之年全身心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她常对身边的人说,人活着总要为社会做点事情。2009年,经自治区民政厅批准的内蒙古云曙碧公益事业基金会正式成立。云曙碧任名誉理事长。基金会属于非公募捐慈善机构,它的宗旨是“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救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基金会成立以来,筹集资金近5000万元,同时吸引地方配套资金2000万元,共投入7000多万元用于助教助困助学等公益事业,仅助学就达12000多人次,助学范围包括阿拉善盟、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通辽市、兴安盟、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救助的贫困大学生遍布内蒙古大地。基金会还分别捐赠乌兰察布市卓资山职业中学基建费500万元,土左旗大旗村助困改水经费50万元;先后慰问全区离休干部、抗战干部以及百岁老人3000多人次,发放慰问金230多万元;捐赠革命先辈先烈书籍折价60万元。基金会还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打机井67眼,民用饮水井79眼,投入经费近千万元,受益群众达1.5万人左右。目前除人受益外,每年将解决2.5万头只牛羊的饮水问题。
人生有夕阳,事业无黄昏。虽已耄耋之年,但云曙碧仍然孜孜不倦地在为自己钟爱的事业操劳着、奋斗着、奉献着,以一颗滚烫的责任心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着正能量。这份坚持源于她对党的无比忠诚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云曙碧在她的《与爱同行——我的人生之路》一书中满怀激情地写道:“七十个春夏秋冬、七十个寒来暑往,我越过高山,趟过大河,然而我的思想是坚定的,奋斗的方向、目标是明确的、不变的。那就是入党宣誓时的誓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云曙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始终对党无限忠诚,始终关心群众疾苦,心怀大爱、扶贫济困、无私奉献、生活简朴,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她的先进事迹,是对共产党员“入党为什么、为党干什么”的生动诠释。她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心向未来的奋斗精神,极端负责的工作态度,将时刻激励我们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发前行。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 马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