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3日


在波兰学生心中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13日) 04版

□新华社记者 石中玉 韩梅 陈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很多人对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这首《小池》并不陌生,对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的教师刘超来说亦是如此。不过,这首诗对他而言,还有着特殊的意义。

去年6月,刘超所教的波兰学生在“小小汉语桥”比赛中就是通过朗诵这首诗获得评委的一致肯定,摘得唯一的一个特别奖。

“小小汉语桥”比赛是克拉科夫孔子学院的传统项目,每年5月至6月间举行。学习中文的小学生通过排演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节目参加比赛。一般而言,学生多以唱歌或跳舞的形式参赛,刘超则组织学生排演配乐诗朗诵,在比赛中吟诵了《小池》《登鹳雀楼》《春晓》三首中国古诗词。

选择这种形式表演,刘超有着自己的小心思。他说,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们接触过这三首诗,对它们并不陌生。而且,相较于歌舞而言,诗朗诵难度更大,更能展现学生们的汉语学习成果,让评委和观众直观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也希望学生们像《小池》中的荷叶一样,崭露头角”。

比赛结果出人意料的好,但刘超并不满足。他说,让学生们朗诵诗词不仅仅为了比赛,也希望他们在学习汉语之初多接触一些中国古诗词,心中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也许他们对诗词的理解还不够深,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们会慢慢感受到中文之美,对汉语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受益、感悟的不仅仅是学生,刘超本人也在教授中国古诗词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在学生阶段,我也读过、背过不少古诗词,但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含义,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才慢慢感受到其中深意”。

刘超在克拉科夫孔院工作已迈入第四个年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刘超以龚自珍的这两句诗形容自己的职业。他说,以前并不是很能理解这首诗中的感情,但在离家工作的日子里,看到越来越多波兰孩子对中国语言和文化产生兴趣,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目前,在波兰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度越来越高,中国古诗词在教学中的比例也在逐渐提升。克拉科夫孔院中方院长韩新忠介绍,孔院会定期举办中国诗词朗诵会、文化沙龙等文化活动介绍中国古诗词。在中秋节等传统佳节,孔院还会介绍与这些节日有关的经典作品,如《水调歌头》等。

华沙大学汉学系留学生杨思思说,中国古诗词用词优美,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诗言志、以诗寄情是中国古代诗人最常用的表现形式,”杨思思说,“不少爱国主义诗人通过赞美山河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寄情于景。这类诗词能够激起在外华人的归属感。”

(据新华社华沙2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