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


乌海市环境空气质量一年比一年好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14日) 09版

本报乌海2月13日电 (记者 郝飚)不久前,乌海市环保局公布了2016年乌海市环境空气质量分析。数据显示,2016年,乌海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计275天,达标率为75.1%,较去年同期优良天数增加了47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等主要污染指标较2015年分别下降了11.1%、16.5%、16.4%。近年来,乌海市空气质量呈现明显好转,2015年,乌海市中心城区优良天数为228天,比“十二五”之初的2011年增加了26天,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也分别呈下降趋势。

天在变蓝、山在变绿、水在变清,如今行进在乌海大地,让人们切身感受到这座工业城市生态环境在日益改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乌海市严守生态底线,打出一套环保组合拳,铁腕治污所带来的成效。

由于受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地区产业特点等因素影响,乌海市大气环境曾经饱受工业烟尘、粉尘、扬尘污染。大气污染一度成为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短板。为此,乌海市下定决心,向大气污染宣战。

该市采取史上最严格的措施,组织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焦化行业提标改造、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区烟尘扬尘粉尘综合整治“四大工程”,出重拳治理大气污染。仅“十二五”期间,乌海市投入大气污染治理资金84亿元。同时,该市还会同周边地区共同治理大气污染,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乌海市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意见》《乌海市及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等文件,并编制完成了《乌海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深入推进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2016年,乌海市组织实施了767个大气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此外,乌海市还从延长传统产业下游产业链入手,寻求从根本上治理大气污染。大力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推进煤焦化、氯碱化工、硅化工融合发展,加强上下游企业间链接,推动行业间、园区间协作和系统整合,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同时推动煤焦产业向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清洁燃料领域转型,拓展甲醇下游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加快余热余压和尾气的回收利用。该市还严控能源消费过快增长,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煤矸石等低热值煤和劣质煤就地清洁转化利用。

与此同时,乌海市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进有能力的环保企业对重污染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提高企业污染治理效率及企业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水平,以此不断提高企业废水、废气、固废、危废综合处置能力。

为了将各项治污举措落到实处,乌海市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区、各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对监管失职、履职缺位的坚决予以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