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


“旅游+”让呼伦贝尔四季火起来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14日) 02版

■上接第1版

呼伦贝尔市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创建于2014年,采用“店厂结合”的模式,是集工艺品加工、生产销售、制作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蒙元文化产业基地。这家研发基地聘请了蒙古国工匠和本地民族文化专家,共同研发了银器、雕刻品、烫画、皮画、毡毯等民族手工艺品,并与近40家手工作坊签订了生产、销售协议,以“蒙元腾达”品牌整体形象在市场上销售。

呼伦贝尔市旅游局与文化部门合作,将《呼伦贝尔大雪原》《勇敢的鄂伦春》《彩虹之路》《敖鲁古雅》等优秀民族文化剧目投入市场,打造精品文化旅游项目,丰富了文化旅游产品。

呼伦贝尔地域辽阔,山川纵横,四季分明,为开展户外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了天然的大舞台。

一场国际赛事的到来,让天寒地冻的北方小城根河火热异常。人们用热情驱赶严寒,感受着中国冷极“越冷越热情”的魅力。2017年1月13日,2017中国根河国际冷极冰雪马拉松赛在根河举行,精彩赛事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旅游者。从600多名报名选手中遴选出来的166名来自国内各地及香港和俄罗斯的男女选手参加了比赛。

近年来,呼伦贝尔充分利用冰雪、森林、草原、河流等资源,开展徒步穿越、冰雪试驾、漂流体验、登山健身、户外露营等体育旅游项目。先后承办了全国雪地摩托车挑战赛、中俄蒙羽毛球赛、单板U型场地滑雪冠军赛、中国呼伦贝尔国际自行车赛、全国量产车性能大赛等大型体育赛事。

呼伦贝尔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呼伦贝尔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举办了冬夏那达慕、瑟宾节、骆驼文化节、马文化节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促进了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呼伦贝尔大力发展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游,让农牧业与旅游业共生共荣。阿荣旗新发朝鲜族乡是我区唯一的朝鲜族乡。新发乡东光村更有着全国文明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和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的美誉。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朝鲜民族风情、淳朴的民俗乡情吸引着众多游客,东光村如今已成为集民俗表演、美食、购物、休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民俗旅游小镇,每年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

东光村明花饭店的老板李贞淑介绍,“旅游旺季,饭店每天都要接待300多人。一个旅游季下来,饭店能有七八十万的收入。”

鄂温克族自治旗扶持牧民家庭发展牧户游,当地牧户游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已达2万多人,新增就业岗位1000多个。

锡尼河镇孟根楚鲁嘎查的斯仁达瓦是最早开展牧户游的牧民之一。现在,斯仁达瓦家仅家庭牧户游一项,年收入已超过50万元,成为牧民致富的领头羊、带头人。

目前,全市有家庭接待户600多户。全市正在形成以额尔古纳、扎兰屯、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带和以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为代表的民族风情牧户旅游区。

呼伦贝尔大兴安岭森林广布,12.6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几近全市总面积的一半。“旅游+林业”,为林区的转型发展带来了光明前景。“中国冷极村”位于根河市金河林业局金林林场施业区内。“冷极村”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寻冷找北”、挑战极寒的新天地。金林林场有150名职工,从事旅游的就有50多人。“冷极村”的民俗游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让林区人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在冷极村,成点规模的农家乐就有7家。“冷极村”开发旅游以来,已经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刘玉鹏曾经是林场的一线工人。2013年起,他靠经营狗拉雪橇生意,每年就有8万元左右的大票子装进了腰包。

为推进林区旅游业发展,呼伦贝尔近年来不断完善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红花尔基樟子松国家森林公园等森林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景区提档升级。以住宿、餐饮和林下特色产品销售为主的林区家庭接待户不断发展壮大。

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造就了呼伦贝尔冬季降雪量大、覆盖期长的冰雪景观。近年来,该市充分利用冰雪资源等优势,推进四季旅游均衡发展。

以“冰雪那达慕”为主题,将冰雪与民俗、传统竞技与现代文体赛事、中西方文化等方面完美融合,举办了中国冰雪那达慕、中国冷极节、中俄蒙选美大赛等系列主题活动。2016年,呼伦贝尔市以中国冰雪那达慕和中国冷极节等品牌旅游活动为依托,创新推出了包括全域旅游高峰研讨会、中国民族摄影节、额尔古纳民族风情冰雪节、海拉尔冰雪嘉年华等20余项冬季旅游活动。

策划推出了全新的挑战中国冷级、探寻神秘的敖鲁古雅使鹿部落,体验民俗风情、满洲里俄罗斯风情体验游等冬季旅游产品,重点打造呼伦贝尔海拉尔—满洲里—额尔古纳—根河黄金旅游线路,推动了冬季旅游深度破题。

“让呼伦贝尔的文化旅游业一年四季都火起来”,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的呼伦贝尔旅游业,在“旅游+”的推动下,必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