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

践行“三支银行” 加大金融服务
努力推动全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平稳健康发展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14日) 03版

向春天出发,内蒙古正在掀开更为宏大的发展画卷。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全区农村信用社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紧紧围绕“三支银行”建设,大力实施三届五次社员大会提出的“两坚守、两重点、两保障、两促进、两提升”工作举措,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主要业务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两个率先”和“六个高于”。

全区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在全区银行业中率先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到5584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1026亿元,增长22.5%,高于全区银行业增速7.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增速6.3个百分点。各项存款在全区银行业中率先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037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703亿元,增长21.1%,高于全区银行业增速5.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增速7.1个百分点;各项贷款2536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211亿元,增长9.1%,其中涉农贷款1650亿元,占全部贷款的65.1%,比2015年末提高1.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平均占比3.3个百分点。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2016年全年累计投放各项贷款2833亿元,其中涉农贷款1528亿元、小微企业贷款1634亿元、创业就业等民生领域贷款346亿元,精准扶贫贷款31亿元,自治区重点项目建设贷款25亿元,抗旱减灾贷款138亿元,“两权”抵押贷款21亿元;新增涉农贷款178亿元,比2015年多增50亿元,涉农贷款增速12.1%,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较好地实现了“两个不低于”的目标;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76亿元,比上年增加80亿元。自治区联社被自治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评为支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实绩突出金融单位。

移动金融普惠面不断扩大。

2016年全区76家机构代理发行社保卡283万张,最大限度满足了不同地区特色化服务需求。“惠农一卡通”业务代理发放财政补贴资金314亿元,占全区财政补贴资金发放总额的80.3%。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系统不断升级完善,实现手机充值查询、公共缴费和交易流水查询等便民服务功能,非柜面银行用户达到779万户,比上年增加241万户,增长44.8%。建成助农金融服务点10859个,覆盖全区有金融服务需求嘎查(村)的99%;ATM机、POS机、特约商户总量分别达到3879台、49967台和47173户,分别比上年增加433台、5935台和5440户。全区农村信用社银行卡、自助服务机具、助农金融服务点总量均居全区银行业首位。

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深入实施IT建设5年规划,不断提升信息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推进信息化项目进程,建设完成桌面安全审计系统等25个全行业项目和代收取暖费、ETC蒙通卡发行等7个特色业务系统,上线运行系统达到111个。加强信息科技治理,加快运维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形成可持续优化的运维管理体系,有效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自治区联社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

积极推进差别化管理,制定并试行“五位一体”综合考评办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稳步推进产权改革,1家机构改制农商银行,3家机构获准筹建,审核12家机构改制申请。截至2016年末,全区共有农商银行23家,农合行3家,股份制联社3家,统一法人社64家。2016年,自治区联社被自治区政府评为全区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站在新起点,践行新决策。

2017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迎来自治区成立70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资产增长10%,年末达到6100亿元左右;存款增长450亿元左右,年末达到4500亿元左右;贷款增长300亿元左右,年末达到2800亿元左右,其中涉农贷款占比不低于66%。实现利润53亿元左右。”自治区农信社今年的预期目标跃然纸上。

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保障农牧业有效供给为重点,大力支持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年涉农贷款新增260亿元左右,年末余额达到1900亿元,确保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一是积极支持“三去一降一补”。构建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坚持增贷有度、稳贷有力、减贷有理原则,优化信贷政策支持去产能。围绕自治区“拓需求、控供给、转方向”政策措施,支持棚户区改造和农牧民进城购房去库存。探索运用市场化债转股等手段,优化资产结构,帮助企业去杠杆。二是大力支持兴边富民行动。制定更加灵活的信贷政策,加快推动牧业旗、边境旗市、“三少民族”自治旗、民族乡和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点扶持边境牧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优先扶持19个边境旗市农牧业基础设施、生态农牧业产业化园区、现代畜牧业和民品民贸发展。三是积极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把增加绿色优质农畜产品供给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重点围绕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尤其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支持绿色农牧业、节水农牧业、效益农牧业发展。四是有效支持农村牧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支持农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持续加大农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信贷支持,大力支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发展,积极支持观光农牧业、休闲农牧业、体验农牧业、创意农牧业发展,推进农牧业与生态环保、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全力助推我区加快实现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的转变。

以支持小微企业为切入点,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全年新增小微企业贷款120亿元,年末余额达到1600亿元,努力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一是有效提升小微企业服务水平。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推行小微企业贷款尽职免责制度,为小微企业提供支付结算、资产管理、咨询等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二是积极支持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在满足涉农涉牧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基础上,积极支持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物流、商务会展等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三是积极支持旅游业。抓住自治区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实施“旅游+”战略的有利时机,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生态观光农牧业和农家乐、牧家乐发展,以实际行动助力“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品牌建设。

以促进脱贫攻坚为着力点,持续提升民生领域金融服务水平。

全年新增精准扶贫贷款20亿元,年末余额达到50亿元。一是健全金融扶贫工作机制。完善金融扶贫“四单”工作机制和“双基联动”服务模式,建立健全脱贫攻坚小额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落实扶贫小额信贷分片包干责任,扩大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覆盖面。二是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改造。坚持金融扶贫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结合、与推进“七网”建设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积极支持农村牧区道路交通、饮水安全提升改造、重点水利工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贫困地区危房改造、异地搬迁等民生工程建设。三是促进贫困地区农牧民增收。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沟通,推动建立贫困户与农牧业产业政策利益联结机制,加大特色种养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等信贷支持力度,注重培养“庭院经济”,促进贫困户更多分享农牧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四是积极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大力支持创业园区、创新工厂、创客空间等孵化平台建设,积极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推动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人自主创业,主动肩负起实现富民强区、增进民生福祉的光荣使命。

以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为落脚点,加快创新电子银行产品和服务。

实施“互联网+”战略,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水平。一是着手推动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电子银行业务的管理、服务、营销、支撑平台建设,努力实现电子银行服务移动化、业务场景化、技术平台化、渠道一体化。二是丰富服务功能。加大社区网点、商区网点、智能网点布设力度。完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服务功能。搭建区域全覆盖、服务全天候、结算多功能的现代化支付结算网络。三是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树立整体营销理念,围绕金牛卡系列品牌和电子银行产品,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体系,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专属化、综合化的服务,满足客户衣食住行、缴费、医疗等非银行情境下的全方位需求,逐步将电子银行服务打造成为业务发展的尖兵利器。

以实现科技支撑引领能力质的提升为出发点,逐步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坚持“自主可控、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原则,切实加强信息科技建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我区列入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建设、打造我国北方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产业基地的有利时机,按照“两地三中心”总体战略规划,全面启动同城灾备、数据中心建设,夯实信息科技发展根基。二是提升运维管理水平。加大数据中心检查力度,推进运维工作自动化,提升运维事件响应、跟踪、评价能力。三是加大信息科技治理力度。建立信息科技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处置、报告等风险管理机制,提高信息化建设保障能力。四是加快重点项目研发步伐。加快推动项目管理软件、统一柜面、渠道平台整合等重点信息系统建设,让科技创造美好未来。

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点,有效激发全系统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

坚持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导向,深入推进全系统改革。推进旗县级法人机构公司治理改革。进一步提高自治区联社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