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5日


“娘弃娃”也有爸妈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15日) 12版
“仁爱妈妈”给孩子做心理疏导
“慈爱爸爸”与强强玩耍,强强很开心
迎接“仁爱妈妈”
姐姐立茹教弟弟写字

□本报记者 尤琨 闫晨光 于涛 摄影报道

自2013年6月至今,“博爱·寸草心”助学活动已经实施了七季(每学期为一季),在第八季救助活动中,救助学生总数为972名,累计投入资金172.08万元。

“妈妈”一个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再熟悉不过的称呼,但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一些农村孩子那里,一声“妈妈”却显得弥足珍贵。

今年5岁的郭建强,居住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城周边的移民村。他是一个有着一双清澈大眼睛的小男孩,乍一看他,除了红红的脸蛋儿和一身久未打理的衣服显得不是十分利落外,活泼可爱的他似乎与其他同龄孩子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眼神里多了几分同龄孩子所没有的懂事和忧郁。

看到有人来访,强强的奶奶一脸笑容地从大门里迎了出来,操着一口浓郁的此地话把我们让进屋里。

今年70岁的奶奶名叫刘润花,偏瘦的身材,顶着一头银发。聊天中得知,她除了抚养孙子强强外,还一直抚养着两个十几岁的孙女,而这三个孩子竟然都是我们所说的“娘弃娃”。

强强的爸爸在他还未出世的时候就因车祸不幸去世,妈妈在他3个半月的时候也不辞而别,强强是奶奶用奶粉、米汤和面汤喂大的,他两个姐姐的妈妈也都在她们还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于是,爸爸们外出打工的打工,再婚的再婚,此后,爸爸、妈妈在他们小小的世界里变得既陌生又渴望。

这一天,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仁爱妈妈”和“慈爱爸爸”团队来到了强强家。“刘妈妈,我还想跟你回呼市的家,你带我走吧,好吗?”强强搂着“仁爱妈妈”刘玉敏的脖子使劲儿撒着娇说,那笑容就像一朵刚刚绽放的小花。

“仁爱妈妈”团队队长刘玉敏是呼和浩特市团结小学的副校长,也是和强强有着相似经历的孩子们口中常喊的刘妈妈。刘玉敏两年前开始接触强强一家,不仅给老人和孩子们送吃的用的,还经常给孩子们做心理疏导,时不时地把强强接回呼和浩特家里住上几天。在强强的心里,刘妈妈很疼爱他,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妈妈。

入户看望强强当天,同行的还有一位“慈爱爸爸”张健,从第一眼看到小家伙儿起就不停地夸他机灵,当得知孩子的身世后,他立即抱起强强说:“我来做你的爸爸好不好,以后强强就有爸爸有妈妈了。”强强开心地笑了。

临别时,强强得知自己不能跟刘妈妈“回家”,懂事的他虽然一脸的不高兴,眼泪却始终没有掉下来,刘玉敏用手不停地抚摸着强强靠在她身上的小脑袋瓜儿。此时,奶奶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眼中已泛起泪花。

2014年,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博爱·寸草心”助学活动走进了强强的家,不仅给每个孩子送去了每学期1000元的救助金,还给孩子们买了新衣服、新鞋子,让这个贫困家庭长舒了一口气。随着该助学项目的开展,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自发组建了“仁爱妈妈”“慈爱爸爸”“心灵呵护”和“顺风车队”等爱心团队,给这些贫困而又缺少爱的家庭送去了温暖和帮助。

自2013年6月至今,该救助活动已经实施了七季(每学期为一季),在第八季救助活动中,救助学生总数为972名,累计投入资金172.08万元。呼和浩特红十字会以慈善推动精准扶贫,让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使扶贫项目真正走进贫困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