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5日


外国投资机构: 中国内需走强 经济风险可控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15日) 04版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 (记者 曹筱凡)中国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涨幅双双扩大。外媒及外国投资机构普遍认为,中国通胀上升是受节日因素影响的短期现象,通胀压力并不大。中国内需强劲,并且经济风险可控。

国家统计局14日公布,中国1月CPI同比上涨2.5%,PPI同比上涨6.9%。法新社认为这是中国内需强劲的表现,路透社认为这也预示着全球制造业活动走强。

多家机构的观点显示,导致中国1月CPI上涨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三点:春节因素、需求回暖、大宗商品和石油价格走稳回升。

路透社援引凯投宏观的观点认为,中国1月CPI走强是短期现象。凯投宏观经济学家朱利安·艾旺·佩特沙尔表示,较大涨幅的CPI不会维持很久,中长期看,房地产价格走低等因素将减缓物价上涨的压力。

外资机构分析人士指出,只要CPI保持在3%以内,都在政府可控的“舒适区”内,同时,PPI走高并不意味着其上涨已渗透到了更广的经济层面上。凯投宏观预测2017年全年中国CPI上涨2%。

对于PPI涨幅的扩大,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制造业去产能、基础设施及房地产投资推动内需增长、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反弹等。

中国人民银行春节长假前调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后,节后首个工作日又同时上调逆回购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也引发外国投资机构高度关注。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认为,此举显示了中国央行严控金融风险的决心,选择这个时机是为了更加稳妥地引导市场预期。德银预测,中国央行一季度或有更多此类型借贷利率调升,以控制广义信贷增长。

澳新银行的报告认为,央行通过贷款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等途径控制加息节奏,旨在避免贷款增速过快,也体现出政策制定者对一些特殊领域的金融风险始终保持警惕。

欧盟委员会13日发布的冬季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内需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受可支配收入,特别是农村地区可支配收入增加以及就业强劲增长等因素支持,家庭消费可望稳健增长。报告认为,在经济放缓的形势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将会继续支持经济增长,经济放缓和风险将是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