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6日

乌海电业局输电处:
电力铁军守护光明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16日) 07版
输电人在铁塔上进行高空作业。闫晨光 摄
工作结束后合影。云飞翔 摄
更换输电线路绝缘子。马可达 摄
野外搭灶做饭。闫晨光 摄
创新研制工器具。闫晨光 摄
班子成员定期开展学习交流。郝飚 摄

□郝飚 海东 赵丹阳

在乌海的高山大漠间,有一群守护光明的人,他们用执着和坚守诠释了忠诚与敬业、责任与担当。他们曾两次创下所辖220千伏输电线路全年零故障的安全记录,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4个班组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自治区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他们中还涌现出5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名“内蒙古好人”。2016年,他们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评为“北疆楷模”,这是至今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他们是乌海电业局输电处,内蒙古电力公司所属的一个普通科级团队,一个响当当的团体,一个有灵魂传承的团体,一个被战友般的情义紧紧凝聚的团体,一支在高耸输电塔上树立丰碑的“电力铁军”。

追求创新精技能

2016年,在第十四届自治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乌海电业局输电处6名职工包揽了个人专业前6名。当主持人在颁奖仪式上宣布这一结果时,曾一度以为自己念错了。不仅如此,输电处还连续三届取得自治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一个个成绩的取得靠的是职工们娴熟的技艺和过硬的工作作风,同时也与他们追求创新,对每道工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

电力系统有句戏言:“线路工人没文化,干活全凭胆子大。”但是乌海输电人不认可这句话,武能攻坚克难,文能技改创新是他们对工作的高要求。走进输电处,有一间面积不大的郑璐创新工作室,里面陈列着这支团队在创新上所取得的一项项荣誉。近3年,这里共“诞生”了56项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的工作方法和成果,6项成果获国家专利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推广。其中自主研发的带电紧固螺丝装置,可在输、变电设备带电运行状态下,处理因螺丝松动造成线夹发热故障。这项技术使用1年来,创造经济效益33万多元。这项成果一举拿下内蒙古电力系统、自治区、中国质协成果发布3项一等奖。

同时,他们还通过职工创新工作室这一创新平台,广泛开展技术攻关、发明创造、技术改进等活动。输电线路耐张卡具、多功能爬梯、架空线路出线飞车等30多项创新成果如今都应用在输电线路的维护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在技术攻关中培育了向标杆看齐,推动输电各项工作的高标准化。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们中获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员,由2005年不足25%增长到目前的79%。短短几年,团队里5人先后获得国家级、全国电力行业、自治区级等各类技术能手荣誉称号,7项QC成果获全国优秀成果奖、9项获自治区级QC成果一等奖。

风霜雨雪见真情

乌海境内崇山峻岭、荒漠广布,一座座高耸的输电塔广泛分散在这样的地形中。乌海地区35千伏至220千伏不同电压等级共计1360公里高压输电线路、5300多基铁塔全部由输电处负责运行维护。在高山、荒漠、河涧,常常能看到乌海输电人风餐露宿、尽职尽责的身影,头顶夏天的骄阳烈日,脚踩冬日的冰天雪地,苦脏累险是输电处工作最真实写照。尽管如此,当乌海电业局考虑到一些老职工在野外工作的风险与辛苦,为他们调整岗位时,竟然没有一个人申请调离。

“输电专业是电力系统最苦最累的,但是在我们这里,年轻人想要进来,年老的员工不愿走,大家都被这种艰苦环境中形成的战友般情义紧紧凝聚着,这就是我们的团队精神。”输电处处长郑璐是一名退伍军人,他为这支具有军人作风的队伍而自豪。

在一次春查检修时,职工张桐川在输电塔上由于重心不稳,身体一晃,瞬间翻到了线下,整个人靠一根安全带系着,挂在了晃来晃去的导线上。此时,在场的人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危急时刻,在下一基杆塔作业的同事金宝以最快的速度爬到了杆塔上,一步一步地爬到导线上,用尽全身力气把张桐川拉了上来。两人坐在几十米高的杆塔顶上,千言万语竟说不出来。这种历经生死的兄弟情义是这个团队灵魂的精髓。

郑璐常说,在磨砺中的情感最深。2015年5月,输电处为一条总长240公里的线路安装防鸟针,这条线跨越工业园区、山地和沙漠,是输电处所辖最长的一段线路。为了节省每天往返时间,大家干到哪就住在哪,搭帐篷、架炉灶……10天的风夹沙裹,他们嘴唇干裂,一张嘴就流血,话也不能说,饭也吃不好。等任务完成后,他们一个个蓬头垢面。像这样的工作状态在输电处日复一日,但是大家工作起来仍然十分开心。“我们把工作当做露营,把自己当做驴友。”老职工严萃乾说。

二十多年来,输电处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相融聚合力,山高我为峰”的团队文化却根深蒂固地传承了下来,流进了每一个输电人的血液里。

党员率先带团队

今年1月20日晚正值农历小年夜,乌海市境内一条110千伏的线路突然跳闸。这条线路关系着企业和市区的稳定用电,情况紧急,乌海电业局输电处一支由党员组成的应急抢险队紧急出动抢修线路。在刺骨的寒风中,历经两天的巡视和排除故障,线路终于恢复送电。而像这样的临危受命,在输电处已是工作的常态。

“输电处共有职工91人,其中党员就有30人。在苦脏累险面前,党员总是冲在第一线,党员就是我们这个团队的灵魂。”输电处党支部书记段丽娜说。

“我们的干部、党员与员工同吃同住同装。下线路或检修时,大家都身着清一色的迷彩服。执行艰难任务时,冲在最前的是党员、干部,最后撤离的也永远是党员、干部。”谈起这个支部的党员干部时,乌海电业局党委书记赵昶赞不绝口。

在输电处,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支部是堡垒、干部是标杆、党员是旗帜”。近年来,这里逐步形成了“榜样引领、情感凝聚、军人作风、创新成长”的四大思想政治工作经验。通过创立党员应急抢修队、动力引擎学习队、利器创新创效队,不断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输电发展的强大动力。该党支部引导员工牢固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一对一培训机制,让有工作经验和在技术比武中取得好成绩的师傅与新入职的年轻职工结成互助对子,在日常巡查中“传”,在停电检修中“帮”,在抢险救援中“带”,并结合经常性技术比武活动,全方位带作风、教技术、提技能。乐于学习正成为输电处的鲜明特征。

输电处党支部还通过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台账,记录职工的思想波动情况,并为每个员工更衣柜张贴家属的亲情寄语,同时开展亲情线路巡、女工特巡等活动,在巡线现场举办“甘德尔山上的空中课堂”,不断将思想政治工作引向深入。

“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输电处处长郑璐常常这样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