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迈上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写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成立之际 |
| ||
| ||
| ||
| ||
| ||
| ||
| ||
□刘洪林
驰目神州,哪一处绿得如此浩瀚;翻阅史书,哪一页静得如此幽远!深邃、博大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像一条绿色的巨龙,深情守护着祖国北疆。它从幽静的历史后院走来,走过峥嵘岁月,走向生态文明。
这是一片写满荣光的土地。50万勤劳智慧的林区职工群众,扎根10.67万平方公里的浩瀚林海,65载光阴牢记使命,不负重托。
这是一片承载梦想的土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务林人守望相助,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月26日考察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时指出,历史有它的阶段性,当时砍木头是为国家作贡献,现在种树看林子也是为国家作贡献。林业工人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大家。……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成立之际,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掀开崭新篇章的历史性时刻,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回望林区那砥砺奋进的发展足迹,倾听那波澜壮阔的林海涛声。继往开来,牢记生态保护建设的第一使命和责任担当,为建设祖国北部边疆更加亮丽的风景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65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累计为国家提供了2亿多立方米木材和林副产品,上缴利税200多亿元,是国家同期投入的4倍。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党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作出了筹备开发大兴安岭的决定。1952年初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6月20日,首任局长杰尔格勒带领第一批开发建设者,拉开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有计划开发建设的序幕。
大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复转军人,从祖国各地汇聚到渺无人烟的深山老林,胸怀着报效祖国、支援边疆的壮志豪情,开始了林区改天换地的开发建设历程。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住着地窨子,睡着小杆铺,渴饮雪融水、饥啃冻窝头。用大肚锯、弯把锯手工伐木,用牛马套子运材,用冰雪滑道集材,用春天的“桃花水”流送木材。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凭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把一棵棵栋梁之才运往祖国各地,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东林西铁”享誉自治区。
经过几代务林人的努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逐步实现了由原始作业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由单一木材生产到林产工业、多种经营的综合发展模式。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昔日人迹罕见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已经拥有50万林业人口,30万林业职工,形成了以营林生产、木材采伐、林产工业、多种经营、进出口贸易、调查设计、新闻通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为一体的林业经济体系,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提高。同时,由于可采资源不断减少和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等因素,林区逐渐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从那时起,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始了改革转型的探索实践。
1991年,国务院确定全国第一批55户企业集团试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入选。1995年12月19日,中国内蒙古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揭匾仪式,林区由此迈入国有大型森工企业行列,同时保留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职能。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也由此开始了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向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探索。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主体功能区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蓄积均居全国国有林区之首,是国家重点的纳碳贮碳基地,其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碳汇制氧、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障着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被誉为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
65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几代务林人始终严格贯彻落实上级林业方针政策,爬冰卧雪、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累计为国家提供了2亿多立方米木材和林副产品,上缴利税200多亿元,是国家同期投入的4倍,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和自治区现代化建设。坚持“边生产、边生活”,在莽莽林海中建成了25个林业城镇,有力地保障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宁和发展。
由砍到护 长大于消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总量恢复到开发建设初期水平,森林资源得到恢复性增长。
2000年,国家正式实施一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木材产量由每年的380.6万立方米调减到229.6万立方米。2011年,二期天保工程实施,林区木材产量进一步调减至110万立方米,广大务林人向国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生态答卷。
2009年,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公布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声名鹊起:活立木总蓄积达到了8.87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总量首次超过了开发建设初期水平。
而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显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持续向好:2009年至2013年5年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有林地面积增加1012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达到8.13万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增加6257万立方米,森林蓄积达到9.4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77.44%,保持了森林面积、蓄积、覆盖率“三增长”态势。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巨大成就,来自森林经营水平的不断提升,来自资源管理的日益强化,来自灾害防控能力的显著提高,来自生态保护建设层次的一再攀升。这一切,构筑起了支撑祖国北疆生态屏障的安全网。
冬季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处处银装素裹、玉树琼枝。浩瀚林海告别了采伐时的喧嚣,然而,山林并没有沉寂下来。进入冬季,一场旨在提高森林质量的森林综合抚育攻坚战在林区强势打响。
2009年至今,森林抚育国家财政补贴试点工作已开展第7个年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经历了摸索、疑惑、学习、感知、理解、掌握、创新等一系列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实现了由追求森林的单一功能向发挥森林多功能的转变,森林资源质量显著提升。
由“砍树人”变身“护树人”,建设生态保护示范区的集结号响彻兴安林海,引领林区务林人一次次直面生态保护建设能力的考验。
近两年,林区持续高温干旱,气候反常,特别是进入夏季,在北部原始林区由干雷暴引发的雷击火增多,林区的森林防火也由此进入了春、夏、秋三季连防。令人欣喜的是,停伐以来,在“投重兵、打小火、当日火、当日灭”的理念指引下,林区所发生的森林火灾全部在10小时之内扑灭,实现了当日灭火率100%。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久久为功,尽书绿色情怀。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资源管护站总数达到了412个。与之同步的是,林区进一步细化了各级森林资源管理人员工作责任书和考核办法,把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增长、无重大资源林政案件等指标纳入责任书考核体系,建立了林管局、林业局、林场三级管护责任体系,形成了以公路为依托,以基本站为重点,区域站——中心站——基本站(移动站)——管护岗互为补充的管护格局,连续13年责任落实率达100%。
全面停伐 生态为先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野生动物乐园,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时间迈入2015年春季,这是一个让所有林区人都不会忘记的时刻,3月31日上午,随着最后一棵天然林落叶松的轰然倒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结束了长达63年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历史,真正由“砍树”转向“看树”,标志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迈向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伴随着林区生态建设脚步的加速快跑,林区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早在2008年,林区全面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使教育、卫生、电视等社会事业职能有序归位;2009年,又将2000多名森林公安干警纳入政法编制,落实了待遇。辅助产业全部改制,依靠市场自主经营。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不仅使林区发生了从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也使林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顺应新形势,一场更深入、更彻底的国有林区改革由此展开。
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国有林区改革。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慰问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林业局林业职工时深情地说,林业的政策会越来越好,林区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2015年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考察林区,他深入根河林业局实地调研林区生态保护、经济社会、民生改善等情况,要求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全国国有林区改革中先行先试。
2016年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深入林区一线看望慰问职工群众,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求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林区改革,重点完成建立精简高效的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健全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3项改革任务。要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奋力开创大兴安岭林区改革发展新局面。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的《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林区扎实稳健推进改革,进一步推动社会融入地方,经济融入市场,确立发挥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的基本定位,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区新体制。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积极着手国有林管理机构筹建工作,结合职能定位和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国有林管理机构组建方案,调整优化部门职能,为建立有利于生态保护建设的国有林区新体制奠定了基础。
同时,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按照李纪恒书记提出的要求,坚持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为全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更好的生态服务和生态产品。
以人为本 普惠民生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职工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收入持续稳步增长,职工年均工资收入达到4.4万元。
“喜迁吉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郭永财一家,已经在敞亮的楼房度过了第三个春节。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处边陲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阿尔山林业局看望林业职工群众。在郭永财家中,习近平总书记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坐炕头,详细了解他们一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并叮嘱当地干部要保质保量完成棚户区改造,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
2014年8月,郭永财一家告别居住了几十年的“板夹泥”房,搬进了敞亮的新楼房。
在林区,棚改受益者不止郭永财一家。为了把温暖送到更多的棚户区居民心坎上,林区将棚户区改造任务作为“一号民生工程”,举全局之力,重点部署、重点督办、重点推进,在10.67万平方公里的林海打响了棚改“攻坚战”。目前,已完成棚户区改造16万余户。这其中的每一个数字,都对应着林区职工群众幸福“图谱”中的一个坐标,织就了覆盖林海的民生网。
鸡年春节,笔者走进乌尔旗汉林业局职工刘成林家,虽然外面气温零下36摄氏度,室内却暖和温馨,春意融融,一股清新的花香扑鼻而来,窗台上盛开的红色、黄色子母花盆栽为室内增添浓浓春色。
2014年,刘成林一家从山上的林场搬到了林业局局址,住进了棚改楼房。说起搬迁前后的对比,刘成林激动地告诉笔者,“在山上时,除了住房简陋、交通不便,最愁的就是老人看病、子女上学。现在这些烦心事都没了,就医、购物都很方便,活也少了,没事时还能去广场上溜达溜达,真是过上了城里人的好日子。”
为彻底改善林区职工群众的生活条件,让幸福全覆盖、无死角,林区依托棚户区改造政策启动了深山远山搬迁,这一举措放大了林业棚户区改造工程效益,让久居深山的职工居民享受到了城市文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同时,深山远山搬迁扩大了林区腹地无人区面积,减少了森林腹地的人为干扰和火灾隐患,降低了森林资源管护成本,森林资源生活消耗大幅降低,恢复造林地8.4万多亩,生态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几年来,已有5.22万户生活在森林腹地的职工居民搬出大山,万千林业职工群众圆了安居梦,过上了新生活。林区“棚改”工程,拆除的是多年的历史欠账,树起的是一座党在人民群众心中深深扎根的丰碑。
春节到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职工再一次收到了民生“大礼”,工资再一次增长了10%,在岗职工人年均收入达到了4.4万元。
关注民生,让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步履坚实。“十二五”期间,林区连续5年为职工增资,“十二五”期末,职工人年均工资突破了4万元,是“十一五”期末的2.1倍,年均增幅达到11.7%。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老工伤”“五七工”、混岗集体工社保待遇、一次性安置人员社保补贴等大量涉及民生的历史问题得以解决。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十二五”期间,共计建设林业局帮扶中心23个,林场级帮扶站188个,发放帮扶贷款4208万元,争取青年创业基金77万元,扶持4820户职工群众发展家庭经济;发放大病救助款240万元、送温暖资金6324万元、金秋助学资金1700万元,实现了帮扶工作的全时段覆盖。
2017年“两节”期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又一次筹集送温暖资金1003.79万元,把党的关怀送到了每位困难职工的心坎上。这个冬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暖意融融。
党建引领 知行合一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把支部建在412个远山管护站、523个近山管护责任区的1.45亿亩森林之中。
因林而建、因林而生;先生产、后生活,边生产、边生活,走过“爬冰卧雪、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65载岁月,得益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一次又一次为林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特别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从生态保护建设到改善民生福祉,“学”与“做”丝丝入扣,贯穿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改革发展全过程,兴安大地处处涌起““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热潮。
林区坚持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龙头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安排部署,努力在“学、做、改”上下功夫,力促知行合一。1781个党组织、2.7万名党员积极投身到林区改革发展中,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亮丽的红色风景线。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内蒙古森工集团(林管局)党委成员按照“六个一”学习要求,坚持以上率下,带头学习,带头在所在支部和联系点讲党课。严格执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履行“一岗双责”主体责任,将16个科场级单位作为森工集团党政领导的联系点,负责督促指导联系点党组织日常学习教育的统筹安排、组织推进,努力把联系点打造成示范点。林区各级党组织通过采取“引导学、灵活学、讲送学、示范学、服务学、联建学”6种学习模式,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引导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参会学习与送学上门相结合,细学精学与辅导研讨相结合,做到带着问题学,带着感情学、带着责任学,实现学思统一,思行一致。
保护生态是国有林区改革的初衷和根本目标,去年以来,林区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入到生态保护建设中,围绕发挥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这一基本定位,聚焦主业,倾心倾力保护生态资源,提升生态保护建设能力。
结合“停伐”后工作重心的转移,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合理调整党建工作布局,根据森林管护三级责任体系,把支部建在远山管护站、建在近山管护责任区,向生态保护建设聚焦,确保红色党旗覆盖绿色林海。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集中开展了三级机关作风建设,着力打造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法治型、廉洁型的“五型”机关。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兴安岭上又一次吹来了清新的风。
继往开来 做亮底色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牢记生态保护建设的第一使命和责任担当,为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使处在重大转型改革探索实践中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务林人提神振气、信心倍增,林海雪原人心思进、士气激越。
全区57%的天然林面积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64%的森林蓄积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保护好大兴安岭绿色林海,绿色内蒙古的底色就会更亮,守住底线、做亮底色,为全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生态支撑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第一使命和责任担当。
立足生态定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理念根植广大务林人心中,强化生态底线、绿色底色在全区发展大局中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弘扬和厚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不断提高生态保护建设的能力和层次,确保森林持续增长,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立足生态优势,构建绿色化产业体系。把绿色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方向定位,把森林康养、生态全域旅游业、森林畜牧种养殖业、森林采集加工业、种苗绿化、生态建设工程、碳汇交易、储备林基地建设等作为主攻目标。坚持市场主导,用全新的体制机制激活林区经济,使绿色价值、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
加快社会融入地方,合力增强公共基础设施,对生态、经济、民生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把林区防火机场、水资源综合开发、智慧林业建设等重大生态基础设施工程和林业城镇、中心林场功能完善等重点民生工程全部融入自治区七大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叠加政策效应,与属地政府合力攻坚,尽快提高通达能力。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林区各族职工群众福祉贯穿改革发展始终。不断增加职工工资收入,尽快缩小和赶上地区工资水平。与属地合力开展精准扶贫,在发展绿色产业中,坚持“让保护者受益”,努力增加就业,扶持创业,提高职工群众经营性收入。增强“林区兴则地区兴、林区稳则地区稳”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融合意识,主动融入呼伦贝尔发展大局,共建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美好幸福家园。
加强党的建设,为林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提高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的执行力,提振抓改革、保生态、求发展、惠民生的精气神。严格落实从严治党责任,把党的建设的各项要求做细、做强、落实到最基层。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宣传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决策部署、惠民政策,凝聚人心,汇集众智,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爱岗敬业、专业精良的务林人队伍。
65年沧桑岁月,65载风雨征程。如今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怀信心地走向新的征程。我们坚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务林人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奋力拼搏、顽强进取,内蒙古大兴安岭这艘绿海航母一定会披波斩浪,驶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