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1日


防止资产泡沫,货币政策更加中性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21日) 14版

2017年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动作不断。

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央行上调了逆回购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SLF“酸辣粉”)利率。而在春节放假前,中期借贷便利(MLF“麻辣粉”)利率就已上调。

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货币市场上,央行通过多种方式向需要流动性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而操作利率就是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成本。逆回购是央行每个工作日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而SLF和MLF是央行对金融机构进行的“一对一”操作,提供的资金期限从隔夜到1年不等。

什么是逆回购?

2月3日,央行全面上调了逆回购的中标利率。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35%,此前为2.25%;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5%,此前为2.4%;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65%,此前为2.55%。

那么,什么叫逆回购?央行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还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就是获得质押的债券,把钱借给商业银行。目的主要是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当然,同时可以获得回购的利息收入。简单来说,就是央行把钱借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把债券质押给央行,到期的时候,商业银行还钱,债券回到商业银行账户上。

什么是“酸辣粉”和“麻辣粉”?

同日,央行还上调SLF利率,隔夜品种上调35个基点至3.1%;7天和1个月品种均上调10个基点,分别至3.35%和3.7%。

节前央行还曾将6个月和1年期MLF利率分别上调10个基点至2.95%、3.1%。

所谓SLF(业界将其称为“酸辣粉”),全名为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MLF(业界将其称为“麻辣粉”),全名为中期借贷便利。

简单地理解,这两种其实都是央行给银行借钱的一种货币工具。

上调的并非是存贷款利率而是政策利率

有人称这一连串的动作为变相“加息”。但此“加息”之所以要打上引号,是因为这里的加息不同于通常意义上央行直接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而是央行定点或者在特定环节将利息抬高。

这次央行“出手”的对象,是存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货币市场,而不是直接影响公众和实体企业的存贷款领域。

“这次上调的是央行给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时收取的利率,并没有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化,与存贷款利率不是亦步亦趋的关系,有的会逐渐传导,有的会由金融机构自行承担消化,所以这次上调不等于加息。”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

注意!我国并未步入加息周期

而对于我国是否就此进入加息周期,经济学家们也多认为,不能简单的画上等号。

李迅雷认为,从偏宽松回归中性不代表步入加息周期。因为是否步入加息周期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经济增速处在上行还是下行阶段,“当前经济增速显然还处在下行阶段,否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没必要提稳增长的底线思维,且2016年末各大商业性研究机构普遍预期今年经济增速还会下行,故连续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连平认为,此次调高政策利率并不意味着整个货币政策朝着持续不断收紧的方向,目前国内还不具备这种条件。

政策利率上调对百姓生活影响大多是间接的

政策利率的变化,并不会迅速、直接传导到企业和百姓。连平强调,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金融机构更加依靠存款,中国实体企业更加依靠银行贷款,所以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并不一定会完全、迅速传导到存贷款利率上去。

但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体现,仍然会间接传导至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影响其流动性。

债市——对债市而言,分析人士认为,政策利率近六年以来首次上调,加之考虑到去杠杆仍在路上,债券市场不可避免的进入技术性熊市。

中信建投债券分析师黄文涛、郑凌怡认为,货币政策已经转向,短期债市看不到利好,债市维持谨慎。经济短期仍然有较强的韧性、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政策尚未出台、资金利率中枢上抬、即便发生降准也只是对冲性的降准,略微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

嘉合基金投资经理严曙光直言,目前债券市场的风险比较突出,央行近期的操作可以起到挤压债券市场期限错配套利空间、抬高炒作成本的作用。

楼市——业内人士认为,货币政策冷风劲吹,对房地产市场影响最大,未来在加息预期下,房贷利率存在大幅上调的风险,地产销量或将持续下行,一、二线重点城市的房价调整预期加大。

货币政策真正地传递了这些信号

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中性”以防风险去杠杆。

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近日撰文指出,2017年,人民银行将在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下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总体应保持审慎和稳健,既要适度扩大总需求,防止出现经济短期过快下行,又不能过度放水,防止因货币供给过多产生加杠杆和资产泡沫风险。

“央行这次的举动,向市场传递出防风险、去杠杆的信号预期,同时采用震动较小的上调货币市场操作利率的办法,给市场参与方预留缓冲时间和机会,防止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稳定造成较大冲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目前来看,资金成本的上升可能对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形成利空。(新华网)

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