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


奋进中国的法治保障
——迎接全国两会系列述评之三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27日) 03版

□新华社记者 杨维汉 罗沙

白阳 丁小溪

举国关注的民法总则草案即将提交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代表审议。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编纂将迈出重要一步,法治中国建设又要翻开新的一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016年法治中国不断筑就改革发展的牢固基石。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将引领法治建设迈上新征程。

用好法律这个治国理政的重器,确保在深刻变革中井然有序

治国如果是一曲“乐章”,法治无疑是其中最有力的“旋律”。

2016年,反腐败斗争在法治轨道上深入向前推进。

这年岁末,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今年1月,三省市监察委员会成立。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于法有据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全面依法治国是有力的保障。

法治中国的新实践让规则更完备——

2016年,40多名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的落马官员受审或被判刑,判决中更是首次出现“终身监禁”。这是刑法修正案(九)中对贪腐犯罪引入终身监禁规定以来,司法审判落下的重槌,防止贪官“花钱减刑”“以权赎人”提前出狱,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

网络安全法出台,国家情报法草案提交审议,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环境保护税法审议通过,开启“以税治污”新路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使文化产业领域立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创制性地处理辽宁拉票贿选案的有关法律问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权威与尊严;依法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做出解释,表明中央政府反对“港独”的坚定决心和意志,全国人大常委会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法治中国的新实践让治理更有力——

执法法官依法搜查一家“老赖”公司财务室,对负责人当场采取拘留强制措施……2016年10月起,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的决心和努力,通过互联网直播展现在世人面前。

去年全国法院受理执行案件529.2万件,执结507.9万件,同比分别上升24.2%和33.7%。实际执行到位金额超过1万亿元。

“司法执行不‘挂空挡’。”全国人大代表杨桂生说,“公平正义终究要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开放透明的案件执行过程,震慑失信被执行人。法院运用信息化建设解决‘人财难找’的问题,值得点赞。”

法治中国的新实践让社会迸发活力——

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两高”相继发布司法政策,坚决防止把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保障涉案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给整个社会吃下了“定心丸”。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就能确保社会主义中国在深刻的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按下公平正义“快进键”,让人民群众在法治中国有更大获得感

世界最大的司法裁判文书公开平台在哪里?答案是:在中国。

中国裁判文书网已成为展示中国法治文明的重要窗口。2600多万件裁判文书,浏览量超过60亿人次,其中很大一部分浏览量来自海外。

网络化、信息化成为解决司法公开难题的“改革突破口”。

“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改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汉明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各项改革,而唯有以公平正义为引领的改革,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有序。”

纠正冤假错案,彰显公平正义——

“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无罪!”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里,72岁的张焕枝流下热泪。21年的坚守,她终于在这一天为儿子聂树斌迎来了这个庄严宣判。

去年前10月,全国各级法院依法宣告808人无罪。陈满案、刘吉强案、钱仁风案……一批冤错案件得到纠正,公平正义得以彰显。

问题出在哪里,改革就指向哪里。司法机关从冤假错案中深刻吸取教训,强化源头治理,健全防范机制,构建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新格局,落实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等法律原则,坚决守住防止冤假错案的底线。

群众身边事儿,体验公平正义——

能异地办理身份证,免去来回奔波之苦,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便利。在北京工作十年的李燕杰深有感触:“以前我曾经丢过一次身份证,要先办一张临时身份证,然后从北京回河南老家,办完证件再返回北京,来回折腾3天。”

2016年7月,启动居民身份证异地办理,目前全国已累计异地办证500多万张。

居住证制度让没有就业和居住所在地户口的人找到了“家”的归属感,从此他们可以与户籍人口同样享受公共福利;一批无户口人员摘掉了“黑户”的帽子,登记上户让他们获得了光明正大的权利;治理“奇葩证明”解决了证明“要不要开”“由谁开”“怎么开”等让群众头疼的难题……

司法执法保底线,守护好公平正义——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而不是案件层层报批。”这是司法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司法责任制改革全面铺开,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等改革举措顺利推出。

司法机关员额制改革稳步落地,全国85%以上的法院、检察院完成法官、检察官入额遴选,优化人员结构,促进专业化,让案件审理的质量更高,裁判更加公正。

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提高司法效率;深化律师制度改革,保障律师权利也划定律师行为“红线”,改革促进公正执法司法,对法治的保障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针对执法不规范、群众有意见,公安部门连放“大招”,改革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倒逼民警规范执法,强化执法责任追究……一点一滴的努力,执法能力不断提升。

法治的进步,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见可感,也让改革的成果惠及亿万人民。

建设法治社会,让奋进中国行稳致远

不久前,设在重庆市的最高人民法院第五巡回法庭敲响了揭牌以来的第一槌。最高人民法院六个巡回法庭推动审判重心下移、保障跨区划案件公正裁判、方便人民群众诉讼。

“设立巡回法庭,实现了案件管辖范围全国覆盖,拉近了最高法院和人民群众的距离。”全国人大代表宋丰年说,人们有这样的强烈感受,法治中国就在我们身边。

这是我们党许下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切实得到尊重和保障。

奋力前行,打造法治文明的厚重基石——

坚持宪法核心地位,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在立法工作上当好“主心骨”,进一步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的立法方式。

奋力前行,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国家——

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检察机关探索在部分公安派出所设立检察室,完善对刑侦活动监督,进一步保障人权……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到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法治国家的建设毫不懈怠。

奋力前行,打造全民守法的法治社会——

让法治信仰深入人心。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继续把全民普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任务,引导全体人民树立法治思维,知法、守法、爱法、护法,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环境逐步形成。

站在历史新起点,瞩目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人们对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充满期待。

“法治领域改革要继续深化、持续推进,敢于碰硬、迎着问题上。”全国政协委员陈志列说。

“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真正了解立法、执法、司法规律,带头践行‘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找法律’,带动群众学法、懂法、用法。”全国人大代表黄超说。

这是充满光明的图景——依照法制办事,形成法律文化,树立法治信仰,在法治精神的引领下,国家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心。

全国两会将为这一伟大征程再一次吹响号角,奋进中国的法治足音将愈加清晰有力。(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