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新引擎 创新发展天宽地阔 |
| ||
|
□本报记者 于海东
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发展热情得到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氛围逐步形成,企业科技创新意识空前增强……在乌海这个曾经的“黑色海洋”,已然形成科技创新活力迸发的生动局面。
全力发动创新引擎
创新带来机遇,创新驱动发展。日前,乌海市天宇化工煤系高岭土生产高档填料项目二期工程进行试生产,这个项目是该公司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据了解,二期设计产能达到17万吨,是一期产能的5倍多。
该项目所用的原料为乌海市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煤矸石,公司运用新技术将这一曾经的废料变成了宝贝。公司副总经理祖吉喆告诉记者,由于技术领先,企业的产品质量好,销售很好,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与天宇化工一样,作为自治区60户重点企业之一,乌海化工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懈奋进,取得了一个个欣喜成果。该企业在做好传统化工产品的同时,积极探索研发出土壤改良剂这一创新产品。而产品所用的生产原料就是企业生产PVC时不可避免产生的固废——电石渣。
“我们研发的土壤改良剂经过实验,改良土壤的效果非常好,现在创出了品牌,出口到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公司总工程师叶洪义介绍。除了土壤改良剂,乌海化工还用生产脱硫粉和水泥熟料的方式“吃掉”固废,使曾经露天堆放的电石渣变废为宝,为企业节约成本近1000万元。
激烈竞争中,唯创新者胜。五湖泵业是乌海一家有多年历史的老企业。多年来,公司潜心耕耘在装备制造行业,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产品从乌海走向全国,现在又瞄准了国际市场。
日前,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2款潜水泵远销到了海外。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2款产品的研发足足用了2年时间,正是这种潜心创新的精神,才赢得了客户的信任。目前,五湖泵业已在全国各地设立50多个销售服务中心,产品销往10几个省区市,并出口到蒙古、南非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种好梧桐引凤筑巢
“十一五”期间,乌海市只有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3家。
于是,该市把政策扶持和奖励作为鼓励企业和个人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接连出台激励政策,加大奖励力度,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逐年提高,占GDP比重连续多年位居全区盟市前列。
同时,乌海市积极牵线搭桥,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先后推动企业与国内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研发实验室、培养技术人才,全市20多家重点企业与清华大学、中科院、浙江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39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开展了科技合作。
各类创新平台的建设正在聚集着众多科技人才。16家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和6家自治区级新型研究开发机构里有上千研发人员和200多位高端科技人才成为了科技创新的智力支撑,并引进倪光南、钟山、沈昌祥3位院士及卢旭晨等一批高端人才,打造了我区首家院士工作站,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服务。
通过项目带动,乌海市推广认定自治区科技成果112项,有自治区科技名牌产品9项,国家授权专利数达228项,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奖7项(人),有自治区科技名牌企业7家。基于乌海市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成果明显,该市两度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称号。
创新驱动发展共赢
在乌达工业园区内,自治区重点工业项目——东源科技年产30万吨1,4-丁二醇一体化项目二期工程建设正酣。二期工程计划投资83亿元,包括年产20万吨1,4-丁二醇、年产20万吨完全可降解塑料、年产3万吨生物法丁二酸、5000吨氢等离子体煤制乙炔项目,预计建成后可实现产值9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500个。
支撑这一重点项目建设的就是技术创新。东源科技在项目建设前就与清华大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研究方向为1,4-丁二醇及其下游产品的开发,重点是可降解塑料(PBS)的研发,其中乙炔法制丙烯酸、制丁二酸已取得初步成果,完成工业化实验后PBS的价格会大幅下降,公司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PBS生产厂家。
除了在工业领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乌海市还鼓励支持农业、第三产业走科技兴企、科研兴业的道路。自治区最大的葡萄酒生产企业汉森酒业2014年成立内蒙古汉森葡萄产业研究院,致力于葡萄新产品、新技术等方面的研发。目前,研究院成功研发的洋葱葡萄酒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如今的乌海,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47.7%提高到目前的65.7%。
《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