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日


向着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合作阔步前行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1日) 05版

2月27日举行的内蒙古自治区与中央企业合作恳谈会取得了累累硕果,自治区政府、各盟市、直属企业与中央企业、金融机构、投资基金等现场共签约重大项目88项,总投资额4020亿元。无疑,此次会议开启了自治区与央企更高层次、更广阔领域战略合作的新里程,必将推动现代化内蒙古建设迈出更加铿锵有力的步伐,推动央企与内蒙古合作走进更加繁花似锦的春天。

成果令人振奋,前景充满阳光。围绕恳谈会“聚力创新,转型发展,深化合作,互利共赢”的主题,就深化合作的资源优势、举措方法、重大战略意义、重大项目合作落地等内容,自治区有关专家进行了阐释和展望。

深化合作 推进央企和内蒙古协同发展

——访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张永军

□本报记者 杨帆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区能源资源开发步伐的加快,中央企业参与能源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为我区实现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于自治区与央企合作的重要意义,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张永军有着深刻的认识。

深化与央企合作,是契合内蒙古资源开发需求的。我区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由资源大区向经济强区迈进过程中,特别是发展初期对资本、技术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我区相继引进神华、华能、大唐等大型国有企业,并制定配套政策给予支持。2002—2012年成为我区能源工业发展最快的十年,原煤产量由1.15亿吨增加到10亿吨,占全国的29%。发电总装机由1045万千瓦增长到7828万千瓦,占全国的6.8%。2012年并网风电装机1692万千瓦,占全国1/3。原煤产量、发电总装机、风电装机均位居全国第一。全区发电量由522亿千瓦时增长到3341亿千瓦时,占全国的6.7%,位居全国第三。

深化与央企合作,可有力地促进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引入中央企业参与投资建设是我区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一条成功经验。加速引进大型国有企业,对推进我区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带来鲜活的经验和实践,促进了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近年来,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企业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能源、冶金和重化工方面,投资比重处于40%以上。截至2016年底,我区新能源并网发电规模达到3446万千瓦,大唐、国电、华能、华电、国电投、神华、三峡等国家大型能源企业的投资总规模占到70%以上,成为内蒙古新能源的主力军。

深化与央企合作,为我区推进技术创新注入新的发展活力。近年来,神华108万吨直接法煤制油、神华包头60万吨煤制烯烃、大唐克什克腾40亿立方米等项目相继建成投入运营,国家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五大示范工程落户我区,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相继建成了一大批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一方面项目建成投产,提高经济支撑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我区推进技术创新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立足自治区与央企现有的合作基础,围绕下一步的深化合作,张永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创新合作方式。围绕构筑“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加快与中央企业的合作步伐。

——组建产业联盟,实现“抱团取暖”。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借助于“互联网+”,鼓励入驻我区的中央企业组建跨行业的产业联盟,可借鉴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该联盟包括航天科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56家工业企业,华为、阿里巴巴、大唐等48家信息通信企业,还有高校、协会及外企等,成员共143家。联盟将聚焦行业技术难题、技术标准等,利用互联网创新优势,打造中国版“工业4.0”,推动工业高效升级。

——发展飞地经济,实现“筑巢引凤”。支持我区与中央企业依托现有机制,建立完善合作平台,开展跨区域合作。积极参与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毗邻地区衔接机制,促进区域一体化和良性互动。引导东中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加强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鼓励中央企业来我区投资设厂、建立基地,共同开拓市场。探索建设“飞地产业园区”等合作模式,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支持设立培训基地,扩大技术外溢性。充分发挥入驻我区的中央企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结合我区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建设,鼓励企业设立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提高我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发展智能制造、现代装备、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智力支撑。探索成立自治区设立战略咨询委员会,将更多入驻我区中央企业纳入,提升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融合发展力度。

其次,要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一直困扰我区经济发展,中央企业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具有“领头羊”作用,特别是在企业财务公司建设和管理上优于我区本土企业。

因此,要加速资本市场建设,实现“借力发展”。围绕自治区构建“6+7”产业体系,以内蒙古文化旅游业、大数据、新能源、中蒙医药产业(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为重点,加快培育上市企业,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实现优势资源与资本市场牵手,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

要探索“资源资本化”路径,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成为资源型地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需要采取不同方式:一是对于资源开发和经营,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上,建议通过引进和培育大型企业,统筹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二是借助国有企业改革契机,引入大型央企参与企业重组,将森工、农垦等优质资源进行打包推介上市,优化企业资质结构、提高民间投资比重。三是谋划好“水”资源文章,补足水资源利用不足“短板”,以工程型措施缓解西部水资源短缺问题。四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提高地方国有企业活力。

第三,要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利益共建共享是社会和谐共生共济的基础,只有让地方收益、群众获利,企地良性互动、互利共赢,资源开发利用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社会也才能和谐稳定。

鼓励央企设立子公司。根据现行所得税收入政策,受总部经济影响,资源开发类企业税收收入向总部机构所在地区转移。地方获益有限,产生税源背离现象,不仅影响了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而且影响了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

完善利益反哺机制。尽快设立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基金,征收额度与能源价格和生产实绩挂钩,主要用于矿区群众补偿、环境污染治理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鼓励企业通过捐赠资助、参与地方建设等方式回馈当地社会。探索推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整理复垦两个保证金制度,用以保护和修复矿区环境,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四,参与地方产业发展基金建设。产业发展基金作为引导和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我区产业发展基金看,多属于政府主导型,投资规模和引导方向明确,在市场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整体效率比较高,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规模小等弊端会逐步显现,应探索设立混合型产业投资基金(地方政府+央企+地方企业)。借助于2016年中央企业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契机,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央企、大型产业集团、上市公司、地方投资公司的合作,重点支持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等。

互利共赢 抓好重大项目合作落地

——访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曹永萍

□本报记者 王连英

“央企是全国企业的旗舰,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居主导地位,在技术、资金、管理、人才等方面,央企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积聚了优质、先进的生产要素。一直以来,我区就将与央企对接合作,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一大批有规模、有实力的中央企业相继在内蒙古落地生根,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央企也借助我区资源丰富的综合优势,收获了可观利润,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雄厚基础,实现了双方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如今,央企已成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曹永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强调了央企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2月27日举行的内蒙古自治区与中央企业合作恳谈会,作为多年从事经济研究的曹永萍,她感到振奋的同时,也敏锐地意识到恳谈会对于我区推进重大项目合作落地,继续深化与央企合作,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我区引进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实现综合经济实力新跨越。项目是加快发展的载体,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加速器”,具有鲜明的聚集效应、带动效应和引领效应。然而,作为以传统产业为支柱的地区,大项目好项目匮乏已成为困扰我区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效益的“瓶颈”。项目建设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战略转型的有效途径,今天的项目决定明天的产业,今天的投资决定明天的发展,如何谋划建设好今天的项目,对于推进我区转型跨越发展至关重要。以往的实践证明,加强与央企的合作,正是我区获得好项目的关键。参加本次中央企业合作恳谈会投资推介的项目主体,既有国内外知名企业,也有全国行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投资建设的项目,涉及目前我区亟需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七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设施七网建设、新型城镇化、沿边开发开放等重点领域,具有投资体量大、品牌效应好、经济效益优的特点。通过本次恳谈会,能够围绕我区的优势和需要,结合国家要求和政策方向,引进一批对国家、对我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这些重大项目,必将成为未来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和推动区域发展的有利抓手。

其次,有利于央企抢抓机遇,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从与央企的合作条件看,我区不仅战略地位重要、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更有良好的政策和投资环境。我区是全国唯一同时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优惠政策的地区,同时还享受民族区域自治、扶贫开发等优惠政策,各种政策叠加优势明显。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我区还相继出台了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非资源型产业、促进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转型升级以及人才引进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我区有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依靠紧临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大电网的区位优势,为吸引央企新能源项目落户,我区对前来投资的中央企业实行在电价补贴、土地使用以及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今后,本着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招商引资助力地区建设的理念,我区还将在完善政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促进招商引资,继续深化与央企合作创造更为雄厚的支撑条件。因此,央企与我区深化合作、投资重大项目,也有利于央企利用我区的资源和政策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结构调整,构建合理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强规模效应,与内蒙古实现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再次,有利于引领我区企业实施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当前是我区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转方式调结构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必须痛下决心减少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强化创新驱动、项目拉动,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资本结构转型,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其中首要任务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要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谋划布局一批项目,打造一批产业基地。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区的产业发展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链条短、延伸难,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挑战。这些都需要高端核心技术和高端项目作为支撑,央企的创新人才密集,技术理念先进,品牌优势明显,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与央企的合作,一方面,利用其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为我区培养现代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能够利用央企的创新成果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转型发展,促进传统支柱产业调优变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助推我区转方式调结构的“双提升”。

此外,有利于改善我区发展环境,提高开放合作水平,补齐民生短板。新时期,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中蒙、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为我区对内对外开放交流合作、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战略机遇。然而我区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落后,如,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狭长,但目前东西方向的通道建设明显落后;目前我区仍是国内少数几个未开通高铁的省份之一。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影响,当前我区必须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交通项目投资总额大,轨道交通等项目的技术要求高,为此,我区需要力争与央企合作实施交通等建设工程,通过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使我区形成纵横交错、方便快捷的大交通格局,这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展望未来,我区将继续把与央企的合作作为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我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努力为央企到我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环境,使内蒙古真正成为央企投资合作的沃土,推动央企与地方合作走进更加繁花似锦的春天。” 曹永萍说。

聚力创新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访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付东梅

□本报记者 王连英

“新常态下,随着要素比较优势和资源环境约束发生重大趋势性变化,曾经支撑内蒙古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产业发展动力开始减弱,新的竞争优势还在形成之中,经济发展进入新旧动力转换期。这一时期谁能把创新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把产业发展基点“凝聚”到创新上,谁就能加快度过转型期,更快的塑造经济新优势,保障经济行稳致远。”站在创新助力自治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付东梅对深化自治区与央企合作进行了解读。

她认为,深化与央企合作是携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共同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重大举措,必将在建设现代化内蒙古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力促进内蒙古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内蒙古经济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只有创新才能助推全区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价值,否则产业发展很难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转型升级更难以实现。但是作为欠发达地区,从目前支撑我区科技创新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较为薄弱。

基于此,需要我区立足自身资源、产业特点,进一步认识加快对接央企的重大意义,把与央企对接合作作为提升内蒙古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既要继续发挥好内蒙古所拥有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和环境优势,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出央企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既要注重与央企的资金对接与产业对接,更要加强与央企的技术对接、智力对接,以此促进内蒙古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成为内蒙古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新动力。

加快对接央企,深化与央企合作是促进内蒙古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转型升级离不开创新要素支撑。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拥有人才、技术、资金、资源等独特优势,在技术创新方面,随着改革意识和创新理念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央企加快创新步伐,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在创新驱动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领军者”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科技创新主力军。通过对接央企,引进先进制造业、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技术人才、先进管理经验等优质资源,推进内蒙古重大创新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有力促进内蒙古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内蒙古重大创新工程、创新基地、创新发展平台建设进度,不仅是加快推进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优化内蒙古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抓手。

加快对接央企,深化与央企合作,是促进优势互补,推动内蒙古产业经济做大做强的需要。

做强经济离不开创新要素支撑。内蒙古拥有富集的能矿资源,煤炭、电力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后,依托神华等央企,内蒙古能源型产业已具备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为全区做大经济规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均已发生深刻变化,以单纯消耗资源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已不具备比较优势。未来,内蒙古更需在做强经济上下功夫,而做强经济意味着更多创新要素的支撑。因此,加快对接合作央企,不仅仅局限于能矿等已经成功对接的项目,更要积极谋求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旅游资源开发、文化产业繁荣等方面的突破,在继续做大内蒙古经济总量的基础上,做强内蒙古经济实力,推动内蒙古向规模经济、品牌经济纵深发展。

加快对接央企,深化与央企合作是内蒙古抢抓战略机遇,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要素支撑。央企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排头兵,掌握着较多新兴产业的关键前沿技术,对接合作央企,有助于内蒙古加快在中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突破,有助于加快建立集约型经济体系,推动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对接央企可以加快培育形成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现代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循环发展。

就如何强化创新转型,推动内蒙古对接央企工作迈上新台阶,付东梅建议:

要创新与央企对接合作方式。一是积极推进产业链合作。围绕产业链配套完善,推进与央企合作对接,促进全区产业短链做长、单链做多、弱链做强,实现从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到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的完整产业链条。二是坚持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原则,推进股权合作。采取新上项目、新设合资公司、增资扩股、相互持股、股权置换、重组上市等方式进行对接,与央企形成更紧密、更牢固的联合体,推动全区资产质量及盈利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三是推进市场开发和资源控制等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战略合作,共同拓展市场,进一步提升市场规模。

要拓宽合作领域,强化与央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注重质量效益的产业格局。一是强化与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发展。以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区为发展平台,共同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有计划地推进产业对接。重点瞄准航空航天、中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设备生产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加快建设航空航天科技产业园、云计算产业园、智能装备制造园和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注重加强与央企在新材料、生物、信息等领域的合作,借助央企的科技人才优势,尽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大突破,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生根,发展壮大。二是强化与央企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发展。重点围绕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咨询、服务外包、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积极与央企对接,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三是强化与央企在农牧业产业化领域的合作发展。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立足全区农牧业优势和特色,积极引进相关央企,打造一批特色生态农牧业园区,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提升农牧业供给质量。

要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扩大与央企对接合作主体。一是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开展与央企的对接合作。二是大力支持和引导有实力、有意向的企业,加入到与央企对接合作的队伍中来,通过引进央企等战略投资者加快自身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三是依托现有的园区平台,加快引进央企合作共建产业基地,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板块,形成央企对接合作的集群效应,逐步实现由单个企业之间合作向央企与产业园区合作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