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日


6大产业引领武川县良性发展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2日) 09版

□本报记者 皇甫秀玲

武川土豆声名远播,早在2008年就走入奥运餐桌,2010年被确定为上海世博会餐饮食品和展品,武川土豆的价格更是一路攀升,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年均种植达到60万亩左右,年产量6.5亿公斤,最高年份上到80万亩。“要想富,种土豆”,马铃薯产业成为武川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

然而随着全国土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的单一和连年复种,土豆产业链条短等诸多因素严重制约了武川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一时间出现马铃薯滞销、价格低迷现象。

针对武川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短板,武川县确定了马铃薯有序健康发展的方向:加大马铃薯轮作换茬力度,减少马铃薯复种指数,提升马铃薯种植质量。引进费乌瑞特、大西洋、底西瑞、克新、康尼贝克等多个马铃薯新品种,成立了56个种植专业合作社抱团销售经营;建设了6个马铃薯淀粉加工厂,降低农民种植风险;引进全国首家马铃薯氨基酸高端加工制造企业,生产的含有18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的蒙健氨基酸口服液,让原来附加值较低的商品薯、食用薯、马铃薯的身价倍增。该县还出台优惠补贴政策普及建造了储存能力达7万吨的1100多个马铃薯储窖,让马铃薯储存时间长达6个月,农民可以看行情择日期出售。2015年,马铃薯秋季销售价每公斤1.2元,而2016年春季,每公斤最高价达到3元左右,不少农民在互联网上以每公斤10元价格销售还供不应求,土豆卖出了水果的价格。

去年年底,武川土豆被冠以国家地理标志,为武川的土豆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赢得又一张“质量通行证”。“去年每亩中棚至少收2000公斤商品薯,而且以每公斤3元的价格被订单收购。”土豆种植大户范埃柱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不仅只有土豆,食用菌产业在武川异军突起,独领风骚。耗赖山乡圪顶盖村穷困潦倒的农民王财靠食用菌产业发了。他说:“以往种植几十亩土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收入也就1万多元;年景不好还得贴钱。如今俺种植食用菌,还成立了公司,年收入在六七万元以上。”

除了王财一家,目前,武川县已形成了以耗赖山乡为中心,哈乐镇和上秃亥乡为重要节点的食用菌区域化生产格局,食用菌大棚发展到3348座,建有滑子菇、木耳、香菇、平菇、姬菇、鸡腿菇等七八个品种,年产值达4亿元的现代区域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受益农民涉及6个乡镇10个村委会4000余户1万多人。 整个食用菌产业采用液体菌方式进行菌群培育,整个流程以自动化生产为主,达到全区乃至全国领先水平。2015年10月,注册了 “塞上蒙菇”商标,并取得食品安全QS认证。

据了解,除了这两大产业外,武川县清洁能源、规模化养殖方兴未艾,目前,全县规模化养殖场有233个,肉羊养殖量87万头(只),养殖模式逐步由散养向集中舍饲养殖转变。2016年,当地养殖贫困户加上其他收入实现人均年纯收入6000多元。全县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188万千瓦。人工种草凸显生态效应也带动了旅游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武川县引进蒙草抗旱等10余家草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完成32.54万亩土地退耕还林、43.8万亩土地退耕还草和30万亩流转土地人工种草,有效遏制了该县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势头,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全县基本形成了南部沿山的生态旅游线路、井儿沟—得胜沟—李齐沟的红色旅游线路和中东部的乡村田园休闲观光旅游线路。去年,全县入境旅游人数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843万元。

“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实践证明,武川县委、县政府实施的马铃薯产业、食用菌产业、人工种草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肉羊肉牛养殖、生态产业6大产业已成为适宜该县良性循环发展的一剂良方,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