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0日

编者按
《大盛魁》:讲述300年前的商海沉浮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10日) 12版
300年前
“一带一路”上的传奇故事……
(本版图片均为电视剧《大盛魁》剧照)

电视剧《大盛魁》第一部于3月7日在内蒙古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首播,掀起一轮追剧热潮。大盛魁是诞生在内蒙古的巨商名号,鼎盛时在国内外设各种分庄小号80余家,拥有员工近8000人,呼市周边饲养的骆驼近2万峰,年营业额一千余万两。随着历史的变迁,走过260年的大盛魁,于1947年散伙。

第一部通过讲述王相卿、史大学、张杰3个小人物创立大盛魁的艰难历程,展示他们悲欢离合的人物命运,破解企业百年不倒的经营之道。据主创透露,接下来还要拍摄第二、第三部。

本剧总导演王新民,在2月27日举行的开播仪式上激动地说:“从我们提出这个设想,到今天应该整整11年了,从正式投入拍摄到今天也已经8年了。在这8年中,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困难和坎坷,经历了太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天,本报记者就为您揭晓电视剧《大盛魁》主创团队在筹拍过程中经历的酸甜苦辣,带您重温300年前发生在“一带一路”上的传奇故事。

亮丽风景线·文艺

编剧李世明:直到电视剧开拍,还在拍摄现场修改剧本

□本报记者 邓玉霞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在一部成功的电视剧作品中,编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视剧《大盛魁》有着近10人的编剧团队。

本剧共有三部,第一部讲创业,第二部讲兴业,第三部讲歇业,力求完整地呈现中国民族商业的发展历史。第一部开播后,记者第一时间通过微信采访了本剧编剧之一,在美国探亲的编剧李世明。

《大盛魁》第一部的创作始于2007年,在此之前,导演王新民曾打算改编邓九刚的小说《大盛魁商号》拍摄电视剧,并且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运作。可是邓九刚的小说写的是大盛魁同治年间的故事,此时,大盛魁已创立快两百年,内忧外患,开始走下坡路。小说写的故事虽然精彩,但是剧本大纲出来后,导演和主创人员敏锐地发现,如果不讲清三百年前大盛魁创始人王相卿、史大学、张杰的创业过程,就讲不清邓九刚小说中的故事。于是,经过反复研讨,最终决定创作一部百集以上的鸿篇巨制,写大盛魁三个阶段的历史,即创业、兴业、歇业史。李世明承担了第一部创业史的创作任务。

据李世明介绍,创业史的资料极为稀缺,能找到的只有一篇几千字的大盛魁3位创始人的传奇故事,其余都是背景材料。这就意味着他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说实话,当时我对自已的能力也抱有怀疑的态度,但是最终还是下决心深入到浩繁的史料中,阅读了一千多万字的有关史料,触摸人物,认真感受三百多年前的历史,义无反顾地写了下去。我还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几位80多岁的老驼夫进行座谈,细致了解了驼队长途跋涉的艰辛生活。半年后,故事框架、主要人物定位基本通过,但故事情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王相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仍然模糊。”李世明说。

“2008年秋天,我的创作进入了极度痛苦中,始终觉得还缺点什么。于是和王新民导演商量后,决定赴山西太谷县、王相卿的故乡实地采访。”他告诉记者,这次采访收获颇丰,收集了大量有关晋商发展史的资料,还见到了王相卿的后人,他们虽然讲不出三百年前祖先的详细故事,但快人快语地干练劲儿激发了李世明的创作灵感。

《大盛魁》第一部的剧本,仅大纲就写了累计五六十万字,导演组织一次又一次研讨,主创人员、专家学者一次次提修改意见,李世明说:“我真正尝到了被架在火上烤的滋味,好在我与新民导演合作多年,俩人在艺术创作上配合默契,使故事大纲终于在2009年5月基本通过,全剧于2009年年底全部完稿。直到该剧在四子王旗开拍后,我还到拍摄现场修改剧本。前几天听说播出的消息后,我很激动,毕竟这是我倾注巨大心血的一部原创作品,期待得太久了。”

在创作过程中,大盛魁独特的经商理念对李世明触动很大。“我写《大盛魁》的真正兴奋点在于,由于独特的地域环境创造了独特的经营方式一一印票,有这种胆识,就敢舍,且是大舍(赊账),3年一个周期,最终大得。大盛魁整个故事一直在贯穿‘舍与得’这个平凡而又深刻的理念。王相卿紧紧团结住张杰、史大学,并以人力股方式形成金字塔式的庞大商业帝国,靠的就是这个理念。后半部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又是一次舍与得的抉择,形成激烈的戏剧冲突,创造了传贤能不传子孙的CE0(首席执行官)制度,使大盛魁商号延绵近三百年。没有这个文化理念兴奋点支撑,我是坚持不了漫长的4年创作的,且不计较报酬。”他说,所以,相信《大盛魁》播出后,一定能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导演王新民:一直走、一直想,创造出中国电视剧的新辉煌

□本报记者 邓玉霞

在2月27日举行的电视剧《大盛魁》的开播发布仪式上,总导演王新民激动万分,他说:“我忘不了我们的编剧、导演、演员、道具场务团队的辛苦付出,我们团队的二百多人,始终团结如一,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完成了一部应该说被称为良心剧的优秀电视剧。”

他介绍,大约有两万人参与了这部电视剧的拍摄,从呼和浩特到武川、二连浩特,从和林到托县、准格尔、达拉特,这些地方的很多老百姓都对本剧拍摄提供了支持。

三百年前,由于葛尔丹挑起的战争,康熙西征,需要运送军粮,不得不改变了禁边的政策,允许汉族商民夹带货物进入草原经商,由此拉开了走西口移民壮举的帷幕。这时王相卿,张杰,史大学3个山西穷苦农民随大军来到内蒙古草原。他们一无背景、二无资金、三无关系,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智慧,靠扁担和骆驼,创立了雄踞塞外三百年、纵横欧亚九千里的跨国商号大盛魁,成为“一带一路”上涌现出的世界级巨商。当他们成为中国最大的跨国商号的时候,围绕传承产生了激烈的斗争,最后他们并没有将商号传给自己的后人,而是传给了他们培养的职业经理人。王新民认为,大盛魁的故事在今天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他告诉记者:“为了把这个作品创作成既有史诗风格,又好看的电视连续剧,我们组织专家学者,多次去山西、河北、陕西,远赴俄罗斯、蒙古国,搜集200多万字的资料,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前前后后换了3个班子,最终完成了第一部的剧本创作。这部戏的故事和其中提出的很多理念,依然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他认为,虽然播出时间拖了几年,但是赶上了好时机。因为拍的时候还没有“一带一路”的概念,也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当时大盛魁活动的地域,叫草原丝绸之路或茶叶之路,是“一带一路”的北线,《大盛魁》在这个时候播出就恰恰契合了这一点。3个草根创业的故事,实现从零到亿万梦想的故事,依然会得到观众的青睐。

通过这个电视剧,他们也形成了以《大盛魁》为核心的系列文化产业,其中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园、茶叶之路拍摄基地、内蒙古草原拍摄基地等,还出版了史志图书、长篇小说和音频读物,打造成一个多元化的内蒙古影视领域的主打品牌。

电视剧《大盛魁》的主题曲歌词是这样写的:从故乡一直走、一直走,哪里是我的天堂,从心里一直想、一直想,想我心中的姑娘。王新民说:“我们的先辈就是一直走、一直想,才走出了‘一带一路’,创造了世界商业史的奇迹;人类也是一直走,一直想,才走出了蛮荒的远古,走到了现代化的今天。我相信,内蒙古的影视艺术,也会一直走、一直想,也一定能够再次创造出中国电视剧的新辉煌。”

◎大先生史大学

现在的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石羊桥,在三百年前可是个做大买卖的地方,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只羊被赶到这儿,让天南地北的客商们相互买卖,热闹非凡。只要能在石羊桥站住脚的,挣不上大钱,也能混个不愁吃穿,可唯独这个史大学,越干越没人来找,生意都快被他做塌了。因为他是天下第一抠,太精于算计了。想不到老采头第一个收下的徒弟便是他,看中的就是他这一点,还亲自挑选他当大手大脚的王相卿亲的左膀右臂。这样,他就成了王相卿、张杰在敖包前结拜的大哥,自然也就成了大盛魁的创始人。

史大学向来行事小心谨慎,从不张扬,对人谦虚有礼,还有点儿小聪明,让人哭笑不得,但若是没有他的勤俭持家,大盛魁肯定成不了草原的第一商号。

◎大掌柜王相卿

大盛魁可谓历经艰难,最后终于成为雄踞草原的“第一商号”,得益于总是先人一步的好点子,而这些致胜的好点子,离不开大盛魁的掌舵人——大掌柜王相卿。

王相卿人高马大,行事略带莽撞,性格也直来直去,且重义气,脑子快。出生在山西太古贫苦农民家,父母早逝,跟着姐姐嫁给了武家堡的穷教书先生,是村里出了名的拖油瓶。他因为和人打架,头上留了块儿疤,众人眼中爱吹牛的“王二疤子” 的外号就是这么来的。

在剧中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看上了皇商孙家的小姐香玉。因此屡遭孙家少爷孙文举的欺侮。被逼无奈,他当了运送军粮的民夫闯荡草原。他在恩师老采头的教诲下,摸清了草原买卖的路子。于是,兄弟三人创立了大盛魁,经历困难坎坷、失败绝望,甚至险些丢掉性命,悟出了“贪心必定惹祸,舍利才能招财”的经商之道。

◎身怀绝技的二掌柜

自打康熙的马刨出了玉泉井,大召前就日渐热闹了起来。茶楼酒肆、商铺客栈、戏园赌场围着无量寺,错落有致地排列开去。接着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玉泉区)被钦定为专营蒙地买卖的西口,顿时牛桥、马桥、驼桥、羊桥如雨后春笋般组成了塞外最大的牲口交易市场。

张杰,大盛魁的二掌柜,从小在草原上长大,不仅能说会道,还练就了一身功夫,在归化那可是响当当的角儿。他重情重义,在结拜三兄弟中虽年令最小,却肯为了大盛魁赴汤蹈火。正是有了这份情义,大盛魁才越做越大,成了草原丝绸之路上执牛耳者。

(邓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