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兰:“我愿意种树,因为我喜欢绿色!” |
□本报记者 郭洪申
“遇上刮大风,栽下的树苗会被掩埋或连根拔起,只好重新挖坑再栽。就这样,一点点变绿的沙漠成了我不能停下来的最大动力!”初春时节,记者坐在宝秀兰家宽敞明亮的房间里,倾听这位全国治沙防沙标兵讲述治沙故事。“去年,家里50亩耕地种了40亩青贮、10亩玉米,养牛60头,收入20万元,如果没有这20年坚持,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宝秀兰是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宝格吐嘎查村民。20年前,这位普通的蒙古族妇女,怀揣绿色梦想,在科尔沁沙地深处用她柔弱的身躯同沙魔抗争。这些年,她在沙海里摸爬滚打植树30余万株,不仅把自家承包的2500亩荒沙变成了绿洲,还带领村民治理沙漠6万多亩,植被覆盖率达50%以上,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1993年,刚满20岁的宝秀兰从巴嘎波日合苏木嫁到宝格吐嘎查。老哈河南岸沙带像一条巨蟒横亘在村子北部,风沙危害困扰着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人口贫困和土地沙化如影随形,成为农牧民挥之不去的记忆。“那时全嘎查只有20多户人家,大部分人家房屋后墙都被流沙掩埋。”面对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海,看着在贫困旋涡里挣扎的村民,宝秀兰决定用自己的双手植树种草,控制风沙,拯救家园。
1995年春天,宝秀兰在人们质疑的目光中承包了2500亩荒沙地,开始向沙漠宣战。性格泼辣的宝秀兰独自一人骑着骆驼到娘家张罗第一批树苗,近百里沙路,宝秀兰清晨出发,黄昏才至。她在娘家只待了一天,就牵着驮有1200多棵树苗的骆驼返程了。头顶烈日、脚踩黄沙,宝秀兰牵着骆驼一趟一趟地运输树苗,回来后和丈夫一起把树苗栽到承包的荒沙里。沙漠中没有水源,栽植树苗所需的水全部需要赶着马车从十里外的家中运输,然后再一桶桶地浇到树坑里。
在栽树治沙的日子里,宝秀兰每天早上5点前就要做好全家人的3顿饭,将孩子托付给老人,然后与丈夫进沙坨子植树,累了就躺在沙窝子里歇会儿,饿了就啃几口干粮、喝点凉水……日复一日,脸晒黑了,鞋穿破了,手上磨出了层层老茧,一点点变绿的沙漠成了宝秀兰治沙的最大动力,她凭着坚定的信念,让2500亩荒沙地披上了“绿装”。“现在沙地已经变成了绿色银行,每天看着它心里就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宝秀兰深知想要治住沙魔改变家园面貌,仅靠自己是不够的,她开始发动村民造林治沙。宝秀兰挨家挨户做工作并承诺:“只要种树治沙,我免费提供树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有村民开始种树了。从此,宝秀兰更忙了,她和丈夫经常放下自己地里的活儿指导乡亲栽树。第二年,由宝秀兰带动的首批村民栽种的几百亩沙地满眼绿色,这让更多村民看到了希望,村民们主动要求承包沙地种树治沙。
2008年,宝秀兰被任命为宝格吐嘎查党支部副书记、妇联主任,并担任南宝格吐嘎查负责人,这更加坚定了宝秀兰带领群众改善生态、治沙致富的决心。从此,每年从春到秋,扦插黄柳、播种柠条、抚育平茬,在南宝格吐嘎查的茫茫沙海中,总能见到宝秀兰忙碌的身影。如今,昔日茫茫沙海呈现出一片片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
2013年,宝秀兰荣获全国治沙防沙标兵称号。谈到今后的打算,宝秀兰说:“我愿意种树,因为我喜欢绿色,整个宝格吐还有7000亩沙地需要治理,打算到2020年将嘎查沙地全部治理完毕。”
锁黄沙 添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