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4日


用法治红线守护绿色生态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14日) 05版

□白江宏

3月12日,内蒙古代表团张学勤代表在审议两高报告时建议,应当加大调研力度,完善长效法律机制,确保生态建设成果。

实践证明,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近年来,我区的环境公益诉讼工作不断推向深入,亮出法律之剑,有效震慑了各类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为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支撑。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坚守生态底线,打好蓝天保卫战,必须依靠刚性制度,依靠法治思维,才能釜底抽薪,确保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不误、两促进。我们要加快完善生态保护的法律制度,用法治红线守护绿色生态,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账本公开 权力“上锁”

□李振南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深入推进政府预决算公开,倒逼沉淀资金盘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每一笔钱都要花在明处、用出实效。”5天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修文介绍,中央现有119个预算部门中,今年除了涉密部门以外,104家都提请了全国人大审议,这些部门预算都将依法公开。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不涉密的政府部门公开预决算,就是把自家账本摊开给群众看,一切不合理的开支都将暴露在阳光下,从制度层面给权力上了一把锁,有助于遏制腐败和浪费。换而言之,预算的公开与否,不光是花多少钱、怎么花钱的问题,也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透明政府、阳光政府的重要举措。

需要强调的是,预决算公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公开是为了透明,透明为了更方便群众监督。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公开账本时,不妨少些专业名词,多些通俗易懂,让老百姓看得懂,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让加诸在权力上的这把锁更加牢靠。

“重兵把守”食品安全

□籍海洋

“食品药品安全事关人民健康,必须管得严而又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已经成为普遍诉求。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不能局限于某个部门、某个系统、某个领域,而是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夯实各方责任。

身处互联网时代,食品安全监管不仅要在技术上更新换代,更要在思维上跟上潮流。在“重兵把守”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引入多方实现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如此,才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