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5日


从人民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15日) 02版

■上接第1版

习近平总书记亲赴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很多人一定记得那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芦山县体育馆安置点帐篷内,一个一岁多的孩子,总书记用手捧着他的小脸蛋,轻轻亲吻。

这个小孩名叫骆俊诚,如今已经5岁半了。看着照片中小家伙在芦山县幼儿园快乐地生活,总书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处于最高的位置。

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从来都是最深的牵挂。

每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委员交流最多的就是脱贫攻坚、就是人民福祉。

2013年,在辽宁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重关心生活困难群众,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2014年,在贵州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

2015年,在江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2016年,在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今年,在四川代表团、新疆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多办一些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

——坚持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

——扶贫先扶智,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

——绝不能搞数字脱贫;

——脱贫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

——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

这些脍炙人口的“扶贫金句”,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代表、委员的交流中讲出来的。

民族地区发展,总书记更是念兹在兹。

2015年,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都利用参加审议讨论的机会,同少数民族代表委员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同他们一起谋划民族团结进步的大文章。

2014年3月4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上,委员们踊跃发言。

总书记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同委员们展开讨论。他畅谈了对坚持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意见,也希望少数民族界委员们加强调查研究,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发挥参谋助手和决策咨询作用。

人们记得,4年多前,总书记在西藏代表团要求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坚定不移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确保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人们记得,在贵州代表团,王菁代表在发言结束时,动情地唱起布依族民歌《好花红》。总书记称赞她唱得好,并请她向乡亲们转达良好的祝愿和问候,祝乡亲们生活“好花红”。

人们记得,在江西代表团,总书记见到身着民族服装的兰念瑛,准确说出了“你是畲族”。“农家乐办起来了吗?”“高速公路通到你们那里了吧?”总书记牵挂着他们的生产生活。

人们还记得,在黑龙江代表团,赫哲族代表刘蕾告诉总书记,他们现在的生活就像《乌苏里船歌》中唱的那样,走上了幸福路。总书记说,这首歌早就耳熟能详,歌中描绘的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睦团结的美好景象。

一枝一叶总关情。

今年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铁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

一“揪”一“松”之间,总书记对人民群众那份深沉的关爱自然流露。

点点滴滴,情真意切。

“农牧民现在生孩子都到医院去吗?”“村里都有保健室吗?”“青海有的地方面积很大,农牧民看病怎么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曾提给娘毛先代表一连串问题,让这位来自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的医生直呼“紧张得不得了”。

当年,同毕生忠代表充分交流,深入了解乡亲们生产生活的变化。毕生忠高兴地对总书记说:“我们那里的老百姓把你喜欢得不得了!”

“紧张得不得了”“喜欢得不得了”,代表委员同总书记的真诚交流,凝聚成共商国是的热情,在亿万人民心间共鸣。

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

2017年3月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充满了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正在这里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

徐强代表来自企业生产一线。他告诉总书记:“几年前参加人大代表选举没有被选上。当时很多人安慰我说,人家没抽你一根烟、没喝你一口酒凭啥选你?后来,我被补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是组织和选民对我的信任。”

“人间正道是沧桑。”徐强说,现在辽宁政治风气越来越好了,我们要用全部智慧力量,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基层一线的同志当人大代表,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

去年,中央严肃查处了辽宁拉票贿选案。通过对案件严肃查处并深入开展警示教育,辽宁政治生态正一步步修复。

结合剖析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的惨痛教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面对众者皆墨,是不是法不责众,下不为例?不!法要责众,以戒今后!

鲜明的问题导向,坚定的责任担当。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直面党风政风中的沉疴痼疾,只有真抓严管、激浊扬清,才能凝心聚力、攻坚克难。

全面从严治党,是贯穿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全过程的一条红线,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论述最多的话题之一。

2014年,在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由此展开,将作风建设持续引向深入。

2015年,在江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总书记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全面从严治党从下大气力“治标”转向“标本兼治”,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加强。

2016年,在看望民建工商联委员时,总书记用“亲”“清”二字定义新型政商关系,为领导干部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划出了高线和底线。

今年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再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意义:推动辽宁振兴,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道德品行好,执政本领强,工作作风实的干部队伍,最为关键。

针对辽宁正在向经济数据弄虚作假开刀,总书记说:“辽宁把数字誊清、见底、挤干水分,虽然你们拿出来的数字好像不太好看,但我觉得实际上很好看,这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数字。党中央支持你们这么做。真正凭着真抓实干、锲而不舍努力把经济搞上去,这才是中国人的脊梁。”总书记的话赢得全场代表的热烈掌声。

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真正把忠诚党和人民事业,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净净的干部选拔出来,让不作为的人坐不稳,让忽悠的人没前途,让跑官要官的人没市场,让买官卖官的人受严惩,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鲜明特色。

从一次会议到五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依法治国同代表委员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靠法治——

要建立健全统一的国有资产监管法规制度体系和基础管理工作体系,实现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全覆盖,全面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

进一步扩大开放要靠法治——

要紧紧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推进对外经济贸易领域的法治建设,加强对各类经济主体的法律服务,营造公平有序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

保障边境地区安全稳定要靠法治——

加大对边境地区投入力度,依法加强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依法管控边境秩序,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要靠法治——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纳入法治化轨道。

用制度治党,依法依宪治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高度,牢牢坚持和发展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展现出引领时代的宽广胸怀和勇于自我革命的历史担当。

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

2017年,中国发展进程踏上一个重要节点——

从党的十八大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8年进程已经过半;

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迈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进程也刚好过半。

舟至中流,击楫勇进。

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中国必须在前进的道路上集聚新的发展动能。

“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引领创新驱动。”

从一次会议到五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要到他所在的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改革开放、创新驱动是必谈的话题。

今年,在讲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时,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要求上海“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亮明我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鲜明态度”。

这是寄予上海的厚望,更是立足全国、放眼世界作出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创新驱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同样提出了这个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用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8个字。他说,腾笼不是空笼,要先立后破,还要研究“新鸟”进笼“老鸟”去哪?要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槃。

与广东、上海这样的改革开放排头兵相比,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结构调整之痛。

五次全国两会,四下东北三省代表团。东北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辽宁代表团、在吉林代表团、在黑龙江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

今年3月7日,在辽宁代表团,总书记在同鞍钢集团董事长唐复平代表交流时,清晰阐明了对这一问题的深邃思考。

总书记问:“鞍钢发展方向是去产能、保产能还是增产能?”唐复平说,鞍钢有去产能的任务。一开始担心产能是不是真能去掉,但经过一年多努力,已经感受到去产能带来的好处。下一步,好的产能要保留,落后的坚决去掉。

“一定要调结构啊。”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结构调整一定不要搞相濡以沫,让“僵尸企业”苟延残喘。一定要腾笼换鸟,最后达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境界。长痛不如短痛。

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贯彻在新常态下秉持发展新理念的必然选择,是应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矛盾困难的有效良策,也是辽宁振兴的必由之路。”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事实上,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湖南代表团等不同场合,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去年和今年还专门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要求。

追求绿色发展,同样是转换发展动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江西代表团,总书记生动地描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在青海代表团,总书记巧妙作出比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在黑龙江代表团,总书记殷殷嘱托:“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

在创新中寻找改革动力,在改革中激发创新活力。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发挥全国政协委员人才济济的优势和特点。2013年参加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联组会上,专门强调激发知识分子创新活力和潜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他还对姚爱兴等9位委员的发言逐一回应,对广大知识分子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给予肯定,希望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

中国发展,离不开和平外部环境。国防和军队建设至关重要。

“强军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肩上,要挑起这副担子,必须敢于担当,这既是党和人民的期望,也是当代革命军人应有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激发出全军将士空前高昂的斗志。

——实现强军目标,必须抓住战略契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军队要强化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以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造福兴利;

——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加强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确保如期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目标;

——下更大气力推动科技兴军,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5次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实现强军梦提供了根本遵循。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两岸关系……观大局、察大势,议大事、谋大计,从一次会议到五次会议,从人大代表团到政协联组会,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委员共商改革发展大计,从人民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推开了一幅中国改革发展多姿多彩的时代长卷。

2017年全国两会大幕将要落下。代表、委员带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托,满怀信心走向广阔的实践天地,将党的主张、国家的意志传递给亿万人民,以实际行动共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正迈向更加壮阔的又一程。(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