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7日


“误读”带来的 一次回望传统契机
◎关戈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17日) 10版

四川青城山石刻“大道无为”被网友错认成“采药超人” ,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尽管此事晒到网上是出于“讨教” ,并且得到了博物杂志官方微博的正面回应,但仍然让人忍俊不禁。随后,许多错认的例子也被扒了出来,比如“勤能补拙”被误读为“杜甫能动”等等,一个个误读令人脑洞大开。或许,其中不无网友自嘲戏谑的成分,然而,这也提醒了人们,传统文化里还有很多宝贵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回望和珍视。

仔细分析这些被误读的文字,不难看出原因。像“勤能补拙”被错认,就是对繁体书法不够熟悉、不了解当时的汉字阅读习惯所致。繁体字代表了汉字发展历程的重要阶段,其构字法大致不离“六书” ,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经过篆、隶、楷、草、行等书法演绎,若非掌握一定的知识,确实不易辨别。

对于普通人来说,“认字”是一门终身功课。 《康熙字典》收录汉字达47000多个,《中华字海》收录85000多个,遑论还有各种书法、篆刻的演绎,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之”字就有20种写法,虽然不必像孔乙己,要掌握“茴”字的四种写法,但起码说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事实上,若非受过专门的训练,许多字要看懂并非易事。笔者也曾在逛一些寺庙古建时,读匾额楹联读到一半张口结舌,并在随后的求教中获益匪浅。网友能够虚心讨教,亦是难得。倘若“认字”是基础的、终身的功课,把这个过程当做重新回望和了解自身文化的契机,哪怕是在网络“狂欢”的语境中,恐怕也是一件好事。

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和民族心理,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个性。作为其重要载体,汉字本身就是通往文化的通道。反过来,或许我们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找到辨识汉字的方法。陈望道在《中国美学史》中提到,中国美学体系包含了以“意象”为基本范畴的审美本体论系统、以“味”为核心范畴的审美体验论系统、以“妙”为主要范畴的审美品评论系统,它们是从审美的角度认识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此外,像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念、仪轨典制、风俗民情等,它们成为对汉字“客观辨识”基础上进一步“主观理解”的语境——词句是否清晰通顺、所在场合是否合理、文化身份是否协调等等,都能给辨识和理解特定文字提供很好的支持。倘若网友对道家思想足够了解,想来不会在青城山这样的道教圣地读出“超人”这么具有现代感的文字。那些特定文字,有的蕴含特定的思想、仪轨,或者代表着特殊的场合、意境乃至传统的人情世故,都是需要由表入里去读懂的。

最近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同时也提出,“研究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 。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进一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正需要更多信息、数据、案例作为参考。“采药超人”走红,充分说明,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和发展任重道远,但在互联网、新媒体高度发达的现代传播语境中,它又存在着随时随处可能被点爆的普及、传承和发展的契机。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有效地认识、利用好这些契机,回望传统、了解传统,在不必灌输、比较欢乐的氛围中达成学习、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共识。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或机构较好地引导和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大众形成自觉,勤学好问,提升文化修养。所谓“艺多不压身” ,“涨姿势”本身就是自信的文化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