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楼皆瑰宝 江山何磅礴 ——走进辽上京博物馆 |
| ||
| ||
| ||
| ||
| ||
| ||
| ||
| ||
|
□本报记者 李倩
公元907年唐代灭亡之后,契丹人耶律阿保机称可汗,916年正式建国,国号“契丹”,后称“大辽”。这个立国200余年的多民族王朝,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璀璨文明。
以辽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型博物馆
辽代皇都辽上京,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始建于公元918年。坐落于林东镇契丹广场的辽上京博物馆是内蒙古唯一一座辽代皇都博物馆,也是我国唯一一座以辽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型博物馆。
“巴林左旗的辽文化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垄断优势,作为辽文化的发祥地,巴林左旗的契丹辽文化遗存有700多处。博物馆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我们有必要系统介绍和展示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等考古发掘研究成果。”辽上京博物馆馆长李建奎说。
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是国家三级历史类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如今使用的场馆为2003年所建,后经扩建,目前展厅面积1800平方米。
远观辽上京博物馆,不高的四方形建筑,却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李建奎说:“我们这个博物馆的外形,是以辽祖州石房子为原形设计的。”果然,那白色的砖墙如同几块堆积的巨石,而酱红色的墙砖则宛若洞开的石门。石门中立着八根汉白玉柱子,代表契丹八部。柱子上方的横梁上是汉白玉浮雕,雕刻的是辽代佛教的一种妙音鸟。
走进一楼大厅,迎面便是沙盘。“这是按比例缩小的辽上京遗址模型。”李建奎说。辽上京是契丹人在中国北方草原上建立的第一座都城,有“草原第一都”的美誉,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的南郊,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沙盘模型可以让参观者对辽上京有个直观的印象,从沙盘上可以清晰地看出,辽上京分为南北二城,北为皇城,南为汉城,两城相连呈不规则的“日”字形。
馆藏文物近3000套件
“辽上京博物馆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为一体的多功能博物馆,兼有全旗文物保护和管理双重职能。”李建奎说,“我们目前看到的是馆内的大型永久性陈列‘走近辽都——辽上京历史文物陈列’,有4个展厅,共展出文物1000余件,全面介绍辽上京遗址和契丹族建立辽上京城的发展史。”
从契丹族的传说,到彰显皇家气派的建筑材料;从奢华考究的乐舞饮食,到流光溢彩的马具马饰;从对契丹族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草原丝绸之路,到技艺精湛、充满艺术美感的烛台瓷盘。第二展厅用各种珍贵实物展现了辽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展厅为辽代宗教、丧葬习俗展。李建奎指着展柜中的银币告诉记者:“这是我们馆的镇馆之宝,我们馆的馆徽就是以它为原型制作的。”这枚契丹银币直径4厘米,厚0.2厘米,重21克。银币铸作精致,字迹清晰工整,方穿圆形,内有外廓,阔缘。正面刻着阳文契丹大字,译为“天朝万岁”,背刻阴文契丹小字,目前不识。据李建奎介绍,这枚银币是典礼性的压胜钱,不是流通的货币,所铸数量有限,当为稀世珍宝。“它是全国最早发现的辽代契丹大字银币,为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古文字学、钱币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李建奎说。
“这是南塔石刻,飞天造像。”李建奎指着展柜中的浮雕石刻说。只见浮雕人物形象十分优美,面容丰满,体态秀丽,作飞翔姿态。辽代崇尚佛教,辽上京南塔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塔身有赭色石质浮雕造像84尊,现存20尊。“这批浮雕不但是重要佛教资料,而且是极为珍贵的一批石刻艺术品。”李建奎说。
据李建奎介绍,壁画和墓志是博物馆的馆藏特色。第四展厅的哈拉海场辽墓壁画是辽上京博物馆馆藏辽代壁画的代表作。该壁画共4幅。第一幅描绘7名女子为主人备食的场景,第二幅描绘了4名男子在一老仆的带领下为主人备饮的场景,第三幅是仪卫图,第四幅是等待主人出行的备行图。只见这4幅壁画,色彩浓重鲜艳,人物表情丰富,画面自然生动。“这批壁画是从辽墓中揭取出的,从2000年开始博物馆掌握了揭取技术,以前都是根据墓葬内壁画按一比一的比例临摹的。”李建奎说,“契丹壁画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地域风格和民族特点浓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据李建奎介绍,为了更全面地展示辽文化,坚定本地区人民的文化自信,辽上京博物馆除了大型永久性陈列,历年来还举办了多次专题陈列,主要有《巴林左旗简史》《石刻文物展》《南塔山、茫图坝辽墓文物展》《辽代壁画展》《辽代墓志展》《辽代宗教文化展》《辽代丧葬习俗展》《辽代社会生活展》等。
辽上京博物馆馆藏丰富,珍品荟萃,藏有辽代历史文物近3000套件,其中:一级文物59件,二级文物230件,三级文物284件,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准备把博物馆搬上互联网
“我们馆是以辽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型博物馆,它的功能不只是收藏、展示,我认为更多的是其研究和保护功能。”李建奎说。
近年来,辽上京博物馆接待了刘凤翥、冯永谦、宋德金、董新林、田广林、塔拉、陈永志、吴英喆、任爱君等多位研究辽代历史专家学者,并联合举办大型学术会议。2016年8月召开的契丹辽文化暨第三届契丹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来自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的30余所高校和科研所的80余名专家学者来到辽上京博物馆参观学习。
据李建奎介绍,近年馆内研究人员在《文物》《考古》《北方文物》《文史》等刊物发表著述百余篇,其中契丹文字、辽代葬俗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博物馆还负责巴林左旗周边遗址的保护和巡查工作。”李建奎说,“博物馆与遗址附近的村民、小学教师、文物爱好者等签订责任状,成立村级保护小组和县级保护组织,由他们负责日常的保护和巡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博物馆。”
将来,辽上京博物馆将更加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使文物展览变得更加灵活生动。“2013年我们建设了新馆,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预计今年就会投入使用。”李建奎说。
据李建奎介绍,新馆位于辽上京遗址西侧,文物展厅面积约3400平方米,新馆将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文物展示的有文字、图版、电子触摸屏、音频设备、影像、3D影厅、场景模拟雕塑、墓志书法临摹互动、电子拓印墓志互动等多种手段。
自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免费开放以来,辽上京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10万余人次。“未来,我们还将打造数字博物馆,把博物馆搬上互联网,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辽文化。”李建奎说。
(图片均由辽上京博物馆提供)
亮丽风景线·传承
博物馆是人类收藏历史记忆和熔铸新文化的殿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宣传文明成就的重要标志和窗口。博物馆担负着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遗产,融汇生态文明和科技文明,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职能。加快博物馆事业发展,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创新发展草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内蒙古的博物馆事业发展以党的政策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场馆建设、免费开放、陈列展示、社会教育、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文化产业、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内蒙古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先进文化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本版特别推出“内蒙古博物馆” 系列,敬请关注。
——编者
◎辽墓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