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7日

苏勒亚其其格:
“疯狂的花朵”在乐坛绽放
2016年7月10日,一名女歌手在蒙古包内演唱歌曲《歌在飞》的视频,在网络、微信上疯狂传播,视频中的歌手一夜间成为了网络红人。这位歌手就是来自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镇的苏勒亚其其格。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17日) 12版

无心插柳柳成荫

苏勒亚其其格的原名是苏亚勒其其格,汉语意思是“文化之花”,蕴含着父母希望她能成为草原上有文化、懂艺术的美丽花朵的美好心愿。但是,在她6岁的时候,随母亲到凉城县落户时,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将苏亚勒其其格写成了苏勒亚其其格,名字的意思也变成了“疯狂的花朵”。直到现在,一些蒙古族的朋友还经常会拿苏勒亚的名字调侃道:“这位警察叔叔还真有预见性,疯狂之花恰恰符合你现在的舞台风格。”

她回忆爆红网络其实是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过程:“那次是我跟随一个公益协会慰问孤儿及孤寡老人,晚上就在蒙古包里和大家一起就餐,蒙古族不是一高兴就会唱起歌嘛,我当时演唱了3首歌,其中《歌在飞》被人拍下来传到网上,没想到立刻引发大量转发,我到现在还没有确定拍摄者是谁呢!”

或许很多人都羡慕她的这种幸运,然而,在这份幸运光顾之前,她已经在音乐这条艰辛的道路上摸爬滚打多年,付出了很多,尝尽了苦头。

无论再苦都没想过放弃

她的父亲是一名英俊威武的公安人员,而母亲曾是一名能歌善舞的乌兰牧骑演员。在她不满4岁的时候,父亲因病逝世,这仿若晴天霹雳,给她们家带来沉重打击。

父亲去世2年多后,苏勒亚母女到凉城县生活。苏勒亚的母亲在当地一所学校当上了音乐老师,为她创造了很多登台表演的机会。而她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唱歌跳舞有模有样的。

随着苏勒亚一天天长大,她对美好生活、绚丽舞台的向往日益强烈。初中毕业时,她碰到了北京燕山纺织厂招收工人的机会,想到能在大城市工作,能挣工资贴补家里,她无比激动,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回到家却遭到母亲的反对,然而她依然坚持要去。母亲只好专门陪她到北京考察了一番,才放心让她留在那儿。

苏勒亚一来,纺织厂里就多了只“百灵鸟”,时常飘着她的歌声。在那里工作2年,苏勒亚发现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需要的是在更大的舞台上,给更多的观众歌唱,而不是整天面对冰冷的机器。于是,她开始走南闯北——北京、天津、石家庄、杭州、深圳、广州、宁波……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在饭店给客人助兴演唱,在酒吧跑场子,参加各种商业演出。就这样,苏勒亚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十几年,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也练就了独具魅力的演唱风格。

过去歌手的工资很低,生活上她是能省则省。她说:“记得有一年在石家庄驻场演出时,为了节省开支,我住在了一个废弃的房子里,院子里杂草丛生,房门上有指头宽的裂缝,屋顶可以看到星星,屋里四面透风。但是无论再苦,我都从没想过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7月她参加国际唱片华语音乐大赛,获得金奖;同年12月原创歌曲《情奴》获得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华北赛区优秀奖、央视提名奖;2012年9月参加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获得优秀歌手奖。与此同时,她也投身公益,举办个人慈善演唱会,捐助了12名大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时期文艺排头兵”。这些年,与她同时代跑场的串场歌手大多都放弃歌唱、黯然退场,而她始终在舞台上绽放光芒,凭借宽阔的音域,豪迈大气的台风,获得“内地张惠妹”的美称。

“夫妻档”创作 不断激发灵感

在她的歌唱道路上,遇到过很多“贵人”,其中包括因音乐相识的爱人曲生。苏勒亚其其格说:“出道初期,我一直在模仿别人,翻唱别人的歌曲。2008年,我爱人建议,网络歌曲刚刚开始发展,我也应该在网络原创歌手领域进行尝试。”于是就有《魅力草原》《情奴》等原创作品问世。在她爱人的引导下,她很快找到了感觉,目前共创作了80余首原创歌曲,成为各电视晚会、公益活动的常客。

2010年出版的第一张专辑《情奴》收录了苏勒亚夫妇共同创作的13首原创歌曲,创造了一个乐坛佳话;2012年出版的第二张专辑《流浪的牧马人》,汇聚了曲作家阿汝汗、石焱、阿古拉泰、吕学东等全国知名音乐人,打造了不一样的“草原风”;2013年11月发行的第三张专辑《我的蒙古王》中的《高原恋歌》收到听众喜爱,获得广泛传唱。

苏勒亚的丈夫曲生调侃道:“她是一个没有经过正规学习却能够作曲的‘作曲家’,人家用的是‘哼哼作曲法’。”曲生,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苏勒亚原创歌曲的御用词作者。“夫妻档”的创作,不断激发两人的创作灵感与热情,也助推着苏勒亚的演唱事业步入高峰。处于如今“一天便有上百首原创网络歌曲”的唱作时代,苏勒亚表示,她每一天都不停止前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