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好家风铸就好风气 ——兴安盟全区文明家庭风采录 |
□胡日查 高敏娜
2月23日,第一届全区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来自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修英丽一家、阿尔山市白狼镇白桦林社区孙坤鹏一家、扎赉特旗音德尔镇农业园区孙喜奎一家、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满族屯嘎查韩亮一家、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呼格吉勒社区郭凤海一家、扎赉特旗音德尔镇通海社区冯伟一家、扎赉特旗音德尔镇王文刚一家,在会上被授予第一届全区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他们中间,有的家庭孝敬长辈、爱岗敬业、奉献爱心、践行民族团结;有的家庭爱党爱国、勤劳奉献、帮助他人;有的家庭生活中互敬互爱、工作中相互支持、共同进步;有的家庭孝老爱亲、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有的家庭团结和睦、进取向上、诚实守信……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家的温暖,彰显着文明的力量。
大爱温暖他人30年
郭凤海和李氏三兄弟。
在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呼格吉勒社区,老党员郭凤海一家人的感人故事人人皆知。妻子是一名退休教师。1986年,退伍转业的郭凤海到科右中旗饮食服务公司任经理。在见到职工李豆包夫妇双双去世,孩子年幼无人看管后,便主动承担起照顾李家老二、老四、老六三兄弟的生活重任。这一照顾就是30多年。
1998年,郭凤海被确诊为双侧股骨头坏死,落下残疾。同年,妻子被诊断为乳腺癌、糖尿病。可就算这样,郭凤海夫妻依旧没有放弃对李家三兄弟的关照。30多年里,郭凤海夫妇为李家老二取上了媳妇,并在李家老二媳妇生病离家出走后,资助了李家老二的儿子李明亮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费用。为了给李家老四看病,郭凤海还四处求医问药,多方求助,始终不曾放弃。
回顾多年来的艰辛付出,郭凤海一家从不后悔,也毫无怨言。如今,郭凤海夫妇的三个女儿成了照顾李家三兄弟的后备力量,在父亲的影响下,郭凤海的大女儿郭宏当起了援藏律师,无私资助两名藏族儿童每人每月1000元的生活费。这个家庭每个成员都有一颗助人为乐的热心和无私奉献的爱心,他们用各自的善良和爱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和谐家庭,谱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
用诚信叩开致富之门
王文刚全家福。
王文刚和妻子钟立红及儿子、儿媳共同经营着扎赉特旗新神峰民族制衣厂,一家四口和睦相处,共同致力于企业品牌的打造。
虽然现在已经是制衣厂的董事长和经理,但王文刚夫妇曾都是普通的下岗工人,在创业之初,夫妇二人就把诚实守信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对所有出厂衣物都严格要求,确保质量,打牢诚信根基。
由于为人诚恳,踏实肯干,王文刚夫妻共同创办的制衣厂最终得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并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
企业发展壮大了,王文刚一家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他们四口人主动帮扶音德尔镇德胜村贫困户,每年都会为他们送去米、面、油、衣物等生活用品。除此之外,王文刚一家还积极回馈社会,广纳群贤,解决就业问题,参加各项义捐活动,连续多年为贫困家庭、孤寡老人、贫困学子、受灾群众等群体送上爱心。
人无诚不立,业无信不兴。2003年,王文刚荣获自治区级“青年创业者”称号,2008年和2009年,钟立红获得扎赉特旗、兴安盟妇联授予的“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2007年至2010年,新神峰民族制衣厂连续4年被扎赉特旗政府评为优秀企业,2008年被国家民委、财政部授予全国少数民族用品定点采购单位。2016年,王文刚一家又先后获得全区“最美家庭”、全区“文明家庭”和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一人脏换来万人洁
冯伟全家福。
冯伟夫妇俩17年前选择了自己钟爱的事业,夫妇俩弘扬“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行业精神,任劳任怨,埋头苦干,默默地在环卫战线上度过了近20个春秋。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冯伟夫妇俩每天凌晨4点半就来到岗位上。在这十几年里,无论天寒地冻,还是酷暑炎炎,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他们夫妇俩都一如既往地坚持全天巡回检查街道垃圾和污物。
一次,冯伟在路段卫生巡查时,在路边捡到个黑色袋子,里面有一千多元和若干票据。冯伟多方联系才找到失主,他拾金不昧的高尚品格,感动了失主,也影响着身边的同事。
工作中,冯伟夫妇俩总是把别人不干的脏活、重活、累活不声不响地主动承担起来。面对个别居民破坏公共设施等不文明行为,夫妻俩敢于批评进行教育,见到有乱丢垃圾、乱张贴广告等行为也第一时间进行劝阻。
每天,冯伟夫妻俩第一个迎来晨曦,暮色中,他们最后一个送走夕阳。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冯伟在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扎赉特旗“优秀环卫工人”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兴安盟“最美环卫工人”。冯伟家庭也先后被评为兴安盟“最美家庭”及自治区“最美家庭”,2016年获得“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单手撑起一片天
修英丽一家。
在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用执着无私的大爱和坚强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感动和激励着每一个人。家庭成员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农村建设“女状元”、兴安盟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状元”、自治区“双学双比女状元”、自治区“三八红旗手”、自治区“残疾人代表”……这就是修英丽一家。
修英丽是一名残疾妇女,多年前,一次集体劳动中因事故失去了左手。凭借别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修英丽学会了用一只手干家务活,而且干的活格外板正、利索。
命运总爱捉弄人,她的大儿子患有先天性脑瘫,生活不能自理,38年来,她每天都要和丈夫给儿子擦身喂饭。既要照顾大儿子,又要养育二儿子和三儿子,面对磨难,修英丽没有被压垮,为了减轻家庭的重担,给孩子们创造好的生活条件,修英丽夫妻开始经营工厂、盖大棚、种果树,立志要改变贫穷的生活。
在致富路上,修英丽总是不忘众乡亲,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以后,修英丽就开始把养猪致富的经验传递给村里的姐妹们,碰到贫困或有残疾孩子的家庭,她更是无偿地传授养殖技术、提供种猪崽儿。在夫妻俩的无私和博爱下,先后有多个家庭因养殖而走上了致富之路。
如今修英丽夫妇又开始大胆探索设施种植,在自家的园子里建造起两栋温室大棚。不向命运低头,修英丽一家以榜样的力量感染着身边的人,引领着乡风文明建设。
一份感恩唤起诚信一生
孙坤鹏全家福。
孙坤鹏是土生土长的白狼镇人,因幼时身患小儿麻脾症,导致二级残疾,在父母及亲朋好友的细心照料和帮助下,孙坤鹏逐步恢复了双上肢知觉,慢慢能拄着拐杖开始走路。
年幼的他那时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个对家庭负责、对社会有贡献的人。1998年初中毕业后,孙坤鹏在镇上开了一家综合商店,作为生意人,他始终本着“货真价实、诚实守信”的宗旨认真经营,成为大家心中靠得住的好老板。
2005年,孙坤鹏与谷春艳结婚,11年来,夫妻俩一直相敬如宾,孝敬公婆,善待岳父岳母,注重教育孩子。由于孙坤鹏的行动不便,谷春艳每隔几周就要驾驶箱式货车独自一人去外地进货。
孙坤鹏一家始终本着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宁可自己少挣点,也要让顾客得到实惠。他们怀着感恩之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真诚做人、诚信做事”的人生信条。在白狼镇漫长的冬季里,他们为留守的孤寡老人送货上门;帮助打工的外地人解决困难;免费给父老乡亲修理家用电器和手机;捡到顾客落下的物品后想方设法还给失主。
虽然残疾,但实干和诚信让他走得更远,孙坤鹏也用他的乐观、善良温暖别人,鼓舞自己。2014年,孙坤鹏被评为兴安盟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兴安盟诚实守信道德模范,2015年入选内蒙古好人榜。
用爱串起幸福大家庭
韩亮全家福。
韩亮家居住在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满族屯嘎查,他和妻子海格都是满族屯满族乡卫生院的医生,他们家是当地有名的文明和谐家庭。
韩亮从事蒙医事业12年,总是急患者所急、忧患者所忧、想患者所想,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韩亮的妻子海格是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计生办的一名工作人员,不仅工作中兢兢业业,生活中更是努力分担丈夫负担,用心用爱对待家人。
韩亮在家排行老大,韩亮的弟弟妹妹成家后,都把自己家和哥嫂家建在一起,彼此院落只有一墙之隔。韩亮夫妇始终秉承着“为父母者孝之,为兄弟者爱之,其家庭之幸之”的光荣传统,让生活在一起的弟弟、妹妹三个家庭其乐融融。
这个以韩亮64岁的老母亲为中心,由韩亮一家四口、妹妹一家五口、弟弟一家三口,共计13口人组成的大家庭,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能够做到和谐和睦、生活美满,实在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他们的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姑嫂关系也为乡亲们做出了最好的表率。
2016年12月,韩亮家庭被国家卫生计生委授予首届“全国幸福家庭”荣誉称号,同时荣获兴安盟“最美家庭”标兵户荣誉称号。
土专家甘当领路人
孙喜奎全家福。
在扎赉特旗音德尔镇有这样一个幸福之家,男主人孙喜奎和爱人张亚云一起在农业园区务农,夫妇俩依靠科学技术以及自己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走设施农业发展之路,一家人从过去的举债种地发展到成为固定资产200余万元,年纯收入达25万元的富裕户。
孙喜奎夫妇不但走出了一条科学致富的道路,还把自己琢磨出来的种植经验无偿地传授给周围的邻居们,带动他们发展蔬菜产业。在夫妻俩的感召下,大家心手相连、结对互助,300个蔬菜户齐头并进,夫妻俩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土专家、菜农发家致富的引路人。
夫妻俩深知做人的重要性,即使再忙再累,孙喜奎夫妇也从不放松对儿子、孙子的教育。张亚云时常教育儿子、儿媳生活要简朴、对人要和善、对长辈要尊敬,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诚信,在带孙子时也经常言传身教教育孩子。夫妻俩用爱心呵护每一个家庭成员,用真心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幸福的家庭。
由于夫妇俩的优秀表现,妻子张亚云多次在镇、旗、盟“双学双比”活动中被评为致富“女状元”,并多次获得蔬菜产业发展特殊贡献奖,他们家还被评为全区百家十星级文明户。
本版图片均由兴安盟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