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西瓜大王”自发组团追赶“供给侧” |
□本报记者 梁海龙
时下,又到了点瓜种豆的季节,记者来到临河区干召庙镇黄羊村8社瓜农郝俊娥的家。
说起2016年秋天“卖瓜难”的尴尬,让郝俊娥至今记忆犹新。她说,今年要与巴彦淖尔市各旗县的十几个“种瓜大王”联手组建“爱芯西瓜合作社”。从现有河套地区种植外形好、口感佳、耐储运的优势品种中,选出3至5个“拳头”产品来,作为巴彦淖尔市瓜农的“公用”品种,以“公一爱芯”品牌统一命名,形成“河套西瓜”的形象标识,以应对瓜果市场品质升级变化的新需求,追赶国家农牧业生产供给侧改革的“风口”。
2016年,经历了上年粮食及部分经济作物价格下滑影响,多数农民把当年增收的“宝”押在了种植西瓜上。然而,由于种植面积过大,外地市场销路没打开,再次出现了“卖瓜难”。在临河市场每斤西瓜仅售0.15元,就这也销不掉,眼看农民连本钱也收不回来,郝俊娥在巴彦淖尔微信群向外地的老乡求助,希望能在呼市、北京帮助销售西瓜。很快,身在呼市的陌生老乡回复微信,让送一车西瓜到呼市。
从未出过远门、初中肄业文化程度的郝俊娥,雇了村里一辆农用车,耗时14个小时,从临河开往呼市。
临行前,不少村民不让她去,“微信上的话你也敢相信?”“万一受了骗你找谁?”郝俊娥一路上心里惴惴。
次日,帮忙的老乡打着横幅,设点卖起爱心西瓜。有老乡闻讯赶来购买的,有当地市民路过购买的,都说好吃,每斤卖0.7元。4天时间,跑了两趟,郝俊娥就把自家3万多公斤西瓜售罄,获利2万余元。此后,又将另一贫困户的1.5万公斤西瓜也如法售出。
原来,大城市的人并不是不需要西瓜,是需要品质好的西瓜。于是,在呼市老乡们的启发下,她有了2017年的新打算。
去年冬天,郝俊娥联合临河区、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前旗、杭锦后旗等地十几位的“西瓜大王”成立了“爱芯合作社”,注册了“公一爱芯”商标。
这些瓜农在当地各旗县早有名气。杭锦后旗的任战海,多次到海南、银川学习种瓜技术,他和瓜农们种植的“三道桥”西瓜在自治区知名度很高;乌拉特前旗瓦窑滩的高学平 ,精选十几个品种,在沙地里种植的“花抗王”,曾参加中央电视台7套节目的西瓜品种大赛,摘得第三名的桂冠;付贵在乌拉特中旗乌加河种植出风味独特的无籽西瓜和黑美仁西瓜,专供东南沿海城市……
“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在作怪,我们没有跟上市场变化、供给侧改革的步伐。” 郝俊娥说。
今年,爱芯合作社瓜农联合行动,向市场“喊话”,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不使用化学除草剂,向绿办申请绿色标志,统一卖“公一爱芯”西瓜,让消费者品出河套西瓜的真正“甜”味来。
今年合作社在“西瓜大王”中首选沙漠风暴、沙漠1号、花抗王、早熟8424、无籽西瓜等优势品牌,种植1000亩,然后优选3至5个拳头品种,交给河套瓜农“公用”,实施规模化种植。争取在3到5年时间内,在“生态、绿色、健康”种植理念下,让“巴盟西瓜”“河套西瓜”重振雄风。
郝俊娥和种瓜伙伴们建起生态农业微社群,通过这一信息渠道发布合作社的规章制度、技术指标、质量监督情况、商标管控办法、物流运输渠道、市场对接方法、文化表达主题、市场动态信息、先进销售经验;从广东、市科技局、河套学院聘请科技、品牌、销售等方面专家实施现场指导、微信讲座;与河套学院进行产学研校企合作和大学生电商创业人才培养合作,与全球巴盟人微社群千企联营下的企业合作,实行网上推广和定点供给,现已开启了京津冀地区的网上预售工作……
一支先知先觉的农民队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中央一号文件指引下,自发上路、追赶,编织着“河套品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梦……
行进中国·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