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8日


外媒记者眼中的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18日) 04版

□新华社记者 郑凯伦

在驻埃及外国记者圈中,一头银发、已为意大利安莎社工作26年的记者鲁道夫·卡洛可谓一名“老记”。在近日随埃及政府组织的外国记者团参观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后,见多识广的卡洛也连连表示“大开眼界”。

“今天是我首次在埃及走进中国企业的内部,工厂有条不紊和高效的节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卡洛对记者说。

卡洛参观的是成立于2012年的巨石埃及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其已建成投产的两条玻璃纤维生产线总投入逾4亿美元,年产16万吨玻璃纤维。

“我们的产品主要供应欧洲、中东和埃及本土等市场。正在建设中的三期项目完成后,工厂的总产能将达到每年20万吨。”巨石埃及人事部副经理王飞告诉记者。

王飞说,外国媒体普遍关注巨石为何在埃及建厂、企业如何应对中埃文化融合以及埃及员工比例等问题。“埃及员工在我们中层管理岗位占比已超过60%,在一线岗位占比则高达97%,外国记者今天实地参观可以对这组数据有个直观了解。”

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开发运营由埃及泰达特区投资公司负责,目前已吸纳入区企业60余家,吸引投资近9亿美元,并已形成纺织服装、石油装备、新型建材和高低压电器设备四大产业区。

在泰达公司一楼的展板前,一条表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光带自中国发端,经过马六甲海峡、阿拉伯海和红海,自苏伊士运河通往欧洲,吸引不少摄影记者在此拍照。

科威特通讯社驻开罗记者穆罕默德·阿卜杜勒表示,埃及近年来的经济和安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许多西方企业忙着撤资,中国企业却从中发现了投资机会。“这说明中国人不仅办事认真,也具有独特的战略眼光。”

当天行程的最后一站是苏伊士运河经济区管理总局。总局负责人艾哈迈德·达维什博士向记者表示,苏伊士运河是连接欧亚非的要冲,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运河走廊建设是埃及的国家工程,和“一带一路”倡议拥有巨大对接潜力。

“泰达积极帮助我们向中国企业推介园区,中国企业在我们这里实现产品的‘埃及制造’后,向超过20个非洲国家出口可以享受零关税。双方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典范,”达维什说。

在从园区返回开罗的路上,记者问卡洛此行给他留下怎样的印象。卡洛说:“眼见为实。此行之前,我对‘一带一路’如何连通欧亚非缺乏概念。现在我十分确信,中国将在非洲未来数十年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新华社开罗3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