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2日


“非遗”产品搭上电商快车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22日) 10版
妇联工作人员正在向田斯琴了解产品情况。
田斯琴在指导学员。
田斯琴正在选布料。
乌兰的两个孩子在玩“哈啾嗨”。
乌兰正在缝制“哈啾嗨”。

□本报记者 郭洪申 蔡冬梅 通拉嘎 梁亮 摄影报道

在30多岁乌兰的记忆中,“哈啾嗨”是伴随她成长的小伙伴,母亲在灯下亲手缝制“哈啾嗨”的画面始终在她脑海挥之不去。过去,勤劳的母亲都会给女儿用碎布头手工缝制漂亮的小布娃娃,给娃娃缝上眉眼、穿上蒙古长袍,这些由妈妈亲手缝制的布娃娃有个美丽的名字——“哈啾嗨”。随着岁月的流逝,传统的“哈啾嗨”已渐渐被人们淡忘。如今,在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那达慕风情园里,乌兰经营着一家名叫“哈啾嗨”的店铺,“哈啾嗨”被赋予了时尚的生命力。乌兰和她的设计团队共推出了8个系列的“哈啾嗨”。顾客们不仅能欣赏到风格各异的“哈啾嗨”,还能亲自参与到“哈啾嗨”的制作过程中,感受并了解蒙古族文化的魅力。

离乌兰的“哈啾嗨”店铺不远,有一家斯琴高娃民族服装厂。厂长田斯琴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科尔沁服饰的代表性传承人。田斯琴成为传承人后,自觉担当起传承民族工艺的重任,已经向社会输出优秀学员近千人。她已经连续3年被通辽市妇联聘请为手工技能培训导师,经常下基层为贫困妇女开展手工技能培训。并通过创办蒙古族服装服饰学校,将其所掌握的民族工艺技术传授给更多人,同时也帮助更多的下岗、待业工人重新走上致富的道路。

乌兰和田斯琴都是通辽女手艺人电商创业联盟成员。通辽女手艺人电商创业联盟由通辽市妇联主管,是一个为女手艺人和女性创业者提供网络学习、营销培训、融资对接、民族文化传播等服务项目的互动式服务平台。2016年3月创建以来,联盟常态化地寻找“通辽女手艺人”,建立了女手艺人信息库和通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信息库。

截至目前,已寻找到女手艺人236人,非遗传承人144人。通辽市妇联主席包兰芳说,通辽女手艺人电商创业联盟主要目的是为女性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服务,比如在新型网络营销模式和产品更新升级等方面的指导,引导手工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在传承民族手工技艺、弘扬民族手工文化工作中贡献“半边天”力量。

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