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3日


耳旁的风与险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23日) 10版

■走笔

在我们熟知的反腐故事中,有许多落马的官员,并不是自己去索要贿赂财物,不少是身旁的亲属所为。因此,教育和管好自己的亲属及身边的人,成了为官必做的功课。

面对贿赂,有3种官员:一是有理想品德之官,二是会算账懂利害的官,三是糊涂昏官。有理想品德之官,古今有之,绝不受贿。行贿者对付不了这类官。二是会算计懂利害的官,这类官不在少数。小恩小惠打不倒,得失面前拎得清。记得10年前与一个国营企业老总聊天,老总说,有的人提一包,装上二三十万元,就想收买我。笑话!我会为他那点小钱动心?我给你算个账。我这个老总年薪也就二三十万,但我每年所用的办公室、分配的住房、专车和司机秘书、公务差旅,还包括接待等,一年加起来百万打不住吧?我会为他那点零碎银子昏了头?这样的官员会算账也懂规矩,虽不是圣贤,也常叫行贿者碰壁。三是昏官,虽然这类人见财眼开,大小通吃,但信用度差,官声不好,随时下台,行贿者的风险也大。

所以,自古以来的行贿者都知道从官员身边的薄弱环节进攻,容易得手。所有的行贿都包装成“礼尚往来”的朋友情谊,因此赤裸裸地用成捆人民币去砸门,实在是测定昏官的简易方式。战国时代,有个门客上万的大名人孟尝君,他的父亲是齐国君主齐宣王的弟弟田婴。田婴是载入史册的行贿高手。据《战国策·齐策》载:“齐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薜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献七珥,美其一,明日视美珥所在,劝王立为第一夫人。”这是个送耳环探君主心的故事。齐王的大老婆死了,王身边还有7个年轻的嫔妃。田婴想知道当君王的哥哥欲立谁为后,于是献上了7副耳环,其中有1副最为精美。第二天,田婴看那最美的耳环戴在谁的耳朵上,田婴便进言请国君立那个嫔妃为后。投其所好,也知其所好,在今天我们换个说法叫“雅贿”,从其喜爱处攻心,妻儿亲人当数第一了。

如何当好官员的身边人?孟母择邻,岳母刺字,都讲同样的故事。在亲属中,最近的当是夫人,最亲的当是儿女,最有影响的当是母亲。中国古代官员德行中,孝悌摆到前面,这说法在现代断过几十年,现在重提此话,意在和谐。母亲是孩子第一个老师,也是儿女终生的榜样。东晋陶侃是个名臣,他有一个更有名的母亲。《世说·贤媛》载:“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陶母收到当渔业管事的儿子送来的干鱼,原物送回,陶母责子说,你替公家办事把公家的东西送回家,徒添了母亲的烦恼啊。

若也有陶母这样的母亲,耳提面命,那些坐在法庭被告席上的贪官,估计会少一些吧。

(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