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7日


提高我区城乡居民收入的方法与路径
◎布和朝鲁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27日) 09版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到“十三五”末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思想,反映了全区各族人民增收致富的愿望,表达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责任担当。这个目标,是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战略的具体化,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决胜全面小康的核心目标。目前,决胜全面小康只有不足4年时间,在不足4年时间里怎样才能顺利实现这个核心目标,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提出切合实际的思路,采取超常规举措,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把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超常规举措,精准发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目前,我区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6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975元,比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低641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609元,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低754元。到“十三五”末的2020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能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为了分析这一问题,需要首先回顾“九五”以来我区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这些年,纵向比较,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年年有增长;横向比较,我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在“九五”末的2000年是1151元,“十五”末的2005年是1356元,“十一五”末的2010年是1411元,“十二五”末的2015年是601元。我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在“九五”末的2000年是215元,“十五”末的2005年是266元,“十一五”末的2010年是389元,“十二五”末的2015年是646元。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2013年起国家收入统计一体化改革,我区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数据发生了变化,但差距拉大的趋势仍在延续。

2011年,国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年过去了,我区城乡居民收入不但未能实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要求,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十五”和“十一五”时期,我区GDP增速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而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却仍在拉大。如果不能认真分析研究这些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就难以在决胜全面小康的今后4年里实现奋斗目标,必须以超常规举措,精准发力、持续用力。

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拉大,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应把深入研究收入差距问题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根本上讲,我们的所有工作、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必须认清问题、看准方向,分析原因、找准症结,确定目标、理清思路,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明确责任、完善机制,落小落细、一抓到底。其中,分析原因、找准症结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和关键所在。

一个时期以来,在以GDP论英雄思想影响下,一些领导眼睛只盯着GDP,忘记了搞经济的根本目的,不重视或只在口头上重视城乡居民收入;对收入差距拉大视而不见,见了也不以为然、习以为常;对制约增收的问题,不调查、不研究、不分析原因,提不出具体思路、拿不出有效措施;讲一些没有错但也没有用的空话套话来应付,使问题依然如故。重视增收问题,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徐海成家与村民们细算收入支出账那样,真正把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增收缺少必要条件,农牧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城镇居民就业增收的产业基础较弱,是制约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

增加收入靠发展生产,发展生产的基础是生产资料。除了生产工具以外,发展养殖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牲畜,发展种植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耕地。兴安盟、乌兰察布市、赤峰市、通辽市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盟市,同时又是乡村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多、牲畜头数较多的盟市。这些盟市的特点是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低,城镇经济发展不足,城镇吸纳就业能力较弱。因此,增加农牧民收入主要靠种养业,具有种养结合的优势,有条件发展肉牛。但从目前看,乡村人口的人均拥有牛头数都不高,兴安盟0.8头、乌兰察布市0.3头、赤峰市1.1头、通辽市1.8头,人均生产资料太少,特别是多数低收入户没有牛,增收缺少物质基础。

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是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是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由之路,是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我区农牧业组织化程度与全国相比有很大差距,真正能做到紧密型合作、对农牧民增收有贡献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还无法满足发展需要。一些地方的相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还没有认识到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做好组织引导、扶持发展、总结完善、典型引路、推广提高等工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城镇居民增加收入的前提是就业,就业的前提是有就业岗位,就业岗位的多寡取决于产业的发展。产城融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城镇辐射带动乡村、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城镇居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依托。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业创业是人民群众的第一需求。因此,应以宜业为重点,统筹推进宜业、宜学、宜医、宜养、宜居、宜行、宜游的城镇化。这些年,不少城镇楼房建造有余、产业发展不足,造成有城无产或有城少产,导致创业不易就业难,直接影响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对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在民生五大需求中,劳有所得是核心,是群众获得学、医、养、居的基础,是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稳中求进的基础,是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建共享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利益问题。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本质是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的劳动回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转化为产品才能有回报。因此,首先要让劳动者实现就业或者拥有生产产品的生产资料。劳动者的劳动要有回报,其产品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为此,必须构建从生产、加工到消费的完整产业链。提高劳动者劳动回报,就是提高生产效益。这意味着必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必须转变生产方式、提高技术含量、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劳动者劳动技能。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我们应充分认识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目标的重大意义,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在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过程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应分门别类调查研究本地区制约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的突出问题,分层次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不同问题和不同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动用各类可利用资源,以超常规举措,限期解决问题。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我们要摒弃过去那种以“政绩”论英雄的狭隘观念,转而以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论英雄。

根据收入构成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用市场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构建富有效率的现代农牧业生产体系,构建效益较高的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多措并举增加农牧民收入

城镇经济发展是城镇居民增收的基础。2015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62.1%,经营性收入占15.7%,财产性收入占6.1%,转移性收入占16.1%。财产性收入比重最小,但目前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潜力不大。提高工资性收入,既要按政策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更要提高企业职工工资。应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降成本、增效益,实现职工工资同步增长。提高经营性收入,应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化创业就业环境,放手发展非公经济,扩大就业,提高个体私企收入。提高转移性收入,应合理提高养老、医疗、教育、廉租房等的财政补助标准。

应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完善创新创造利益回报机制,分类施策,支持劳动者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应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培养造就更多技术工人,提升技能人才待遇,完善技术工人薪酬激励机制。应保障科研人员合理的基本薪酬水平,落实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有关政策,健全绩效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励创业创新。应扶持小微创业者创业,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释放市场活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健全创业成果利益分配机制,打通创业创富通道。

构建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要解决的是生产什么产品的问题。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大幅度提高农牧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持续扩大低收入农牧户的生产资料,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大力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结构,优化农牧业产业体系,推动农牧业产业提质增效。比如,在适宜于发展种养结合产业的玉米主产区,应坚持粮改饲,引导农牧户改种青贮玉米,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延长产业链。扶持低收入农牧户人均饲养2头基础母牛起步,4年内人均饲养基础母牛3至5头,人均增收1到3万。必须从每个农牧户的实际出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

构建富有效率的生产体系,要解决的是怎样生产产品的问题。必须强化农牧业物质技术装备支撑,提高农牧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推行绿色生产,优化农畜产品生产体系,推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比如饲养肉牛,必须坚持集约化饲养,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因地制宜制定饲养规程,从棚舍窖池建设到品种选择、配种防疫、草料搭配、饲养饮水、出栏周转等,都要规程化、信息化、标准化。必须适应生产产品各环节需求,创新公益性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服务。

构建效益较高的经营体系,要解决的是谁来生产产品的问题。适度规模经营是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扩大农牧民增收渠道的有效途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牧业、带动农牧户增收的有效组织形式。应完善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重点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牧业经营体系,增加农牧民收入。应依托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农村牧区生产性服务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创新精准扶贫脱贫机制,创新城乡居民增收的财政金融支撑,创新干部监督和政绩考核制度,从制度机制上保证增收目标实现

开展农村牧区承包土地草原的确权登记颁证,是推进农村牧区土地草原集体所有权、农牧户承包权、土地草原经营权“三权分置”的依据,是促进农牧户土地草原经营权流转、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是搞活土地草原用益物权、农牧户用承包土地草原的经营权抵押贷款、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的条件,是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快推进农村牧区承包土地草原确权登记颁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尽快保质保量搞好全区农村牧区承包土地草原的确权登记颁证。

精准扶贫的要义在于因户因人施策。精准认定每户每个人的脱贫能力,是精准扶贫各项措施中的基础性前提性措施。导致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一些因智力体力方面的缺陷而脱贫能力不足的贫困户,如果沿用直接给钱给物的方法扶持,往往难以奏效。在多年来的扶贫开发中,脱贫能力较强的贫困户已经脱贫。现有的贫困户,相当一部分脱贫能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创新扶贫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将扶贫资金或相当的生产资料量化入股经营效益较好的农牧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用合同形式确保贫困户依靠股份分红和力所能及的打工收入脱贫,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需要财政金融强有力的支撑。金融是产业发展、生产运行的血脉,调整产业结构、调优种养结构、扩大生产资料、农田基本建设、畜牧业基础建设、购置先进机械、创新创业、经办实体等,都需要资金投入、金融服务。而且这些投入具有用量大、周期长、见效慢、抵押小、有风险等特点,需要创新服务方式,尽力解决老百姓增收难题。应把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投入适度增加;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城乡居民增收发展投资基金;探索财政资金支持城乡居民增收金融化运作,扩大金融供给总量;坚持金融服务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双重属性,建立支持城乡居民增收普惠金融体系;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降低服务成本、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破解金融城乡二元结构;依托支持城乡居民增收发展基金,建立健全购买保险服务体系、政策性信贷担保体系、金融风险线上线下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和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等。

培树典型,典型引路,很有必要。2016年,通辽市科尔沁区西伯营子村繁盛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进口先进大型农机,托管全村1万亩玉米耕地,全程集中连片机械化作业,每亩节约费用和增加产量累计增收190元。600余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每人务工增收2万元左右。西伯营子村是种粮节本增效增收的典型。辽阳村春睿农机专业合作社将社员的3700亩籽粒玉米地改种青贮玉米,亩产达3.5吨,每吨售价310元,亩均纯收入760元,比种植籽粒玉米亩均增收260元。辽阳村是粮改饲增收的典型。小三合兴村圆葱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本村种圆葱8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120个村种圆葱1.1万亩,亩均纯收入2800元,比种植玉米亩均增收2300元,套种向日葵每亩纯增收700元,合计亩增收3000元左右。小三合兴村是粮改经增收的典型。几个典型村的共同特点是合作社牵头,根据本地实际找准调结构方向,推进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

通辽市库伦旗额勒顺镇泊白嘎查牧民乌恩巴特尔是养牛户,一家三口两个劳力,全年舍饲圈养西门塔尔牛,饲养量保持27头,其中基础母牛12头、用来更新的两年龄母犊3头、当年生牛犊12头,基础母牛人均4头。优良母牛能“三年产四犊”,每年出栏12头,八月龄牛犊平均售价8000元左右,包括转移性收入和补助,人均纯收入达2至3万元。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芒来养羊合作社于2010年成立,有12.5万亩草场、19户社员,其中4户社员进城就业创业。合作社实行草场统一管理、牲畜统一放养、饲草统一购买、畜疫统一防治、贷款统一协调,牲畜饲养量由3000多只发展到8000多只,并保持稳定,每年出栏3000多只。牧民人均纯收入当初是7000多元,近年来虽然羊肉价下跌,去年人均纯收入仍达到12000元。几个养牛户的共同特点是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成本下降、质量提升、收入提高。

一年之计在于春,结构调整先于春。今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能不能扭转差距拉大的趋势,取决于春播结构和种养结构的大力度调整,时不我待。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是对各级干部宗旨意识、担当精神、综合素质、工作能力最实际的检验。主要领导负有主要责任,需要搞好顶层设计;分管领导负有直接责任,需要统筹协调,创造一切必要条件,对实现目标负最终责任;基层领导负有具体责任,苏木乡镇和嘎查村干部、街道和社区干部、上级联系嘎查村和社区干部、嘎查村和社区第一书记等,需要帮助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线以下的城乡居民户制定大幅度提高收入计划,对每户实现目标负最终责任。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和城镇创业者、自谋职业者,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需要紧紧围绕建成全面小康目标,创新干部监督和政绩考核制度,从制度机制上保证增收目标实现。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内蒙古党建研究会副会长)

●应把深入研究收入差距问题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要解决问题,必须认清问题、看准方向,分析原因、找准症结,确定目标、理清思路,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明确责任、完善机制,落小落细、一抓到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我们应充分认识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目标的重大意义,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在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过程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应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降成本、增效益,实现职工工资同步增长

●应完善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重点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牧业经营体系,增加农牧民收入

●应依托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农村牧区生产性服务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需要创新扶贫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将扶贫资金或相当的生产资料量化入股经营效益较好的农牧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用合同形式确保贫困户依靠股份分红和力所能及的打工收入脱贫,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