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沉醉暖兴安 |
■上接第1版
兴安盟集中力量建设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产业基地。有效运用金融杠杆和政策助推机制,推动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所有贫困户成为产业链上的一员,构建起稳定增收的脱贫产业体系。
“政府给我上了一套200多万的设备,政府扶持我把企业建在村头,我就得把岗位设在老百姓家门口。”说这话的是阿尔本格勒镇瑞秋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和平。政府一手“扶”起了两头,龙头企业壮大了,贫困户挣到钱了。
精准入户,精准施策,扶贫产业落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了绿色、生机、希望。扎赉特旗调整种植结构,走产业扶贫的路子,改变了贫困户“弱势群体经营弱势产业”的恶性循环。
如何才能推动贫困户彻底告别贫穷走向富裕,尽快步入自主发展轨道?在长发村第一书记郑亚辉在新年第一天的驻村干部工作日志上我们看到:研究种植结构调整事宜。
2015年9月他来到长发村,2016年底,全村整村脱贫,他交出了亮丽的扶贫成绩单。当记者来到长发村,正赶上长发村惠泽农牧业合作社与黑龙江泰来县领航水稻种植合作社签署旱改水土地流转合同。签完合同,郑亚辉深呼一口气:这一纸合同让130多户农民每亩地承包费涨了250元。
“领导干部既要当指挥员,也要做战斗员。不脱贫,不脱钩。”在兴安盟,以扶贫第一书记带动下的基层党组织成为精准扶贫的攻坚堡垒,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实现“人人都有扶持措施、户户都有脱贫产业”的目标,真正扶到了点上、根上。截至目前,兴安盟共有850名第一书记与贫困村建立帮扶关系,协调资金3.8亿元,流转土地165万亩,兴建文化设施1.2万平方米。2016年,全盟减贫2.45万人。
精准扶贫,一个“扶”字重千钧。这两年科右中旗察尔森化嘎查频繁发生一种现象:在外地生活的本村人回村后却找不到家。
黄昏时分,站在村口远眺,小村子笼罩在袅袅炊烟中。去年,在帮扶单位内蒙古日报社的帮助下,这里建设了养鸡场、黑木耳产业基地等。如今的察尔森化嘎查往日垃圾场变成了街心花园,土旧的危房被改造一新,家家门口都通了水泥路……各种项目进村,改变了察尔森化的村容村貌。产业扶贫,让贫困户有了内生动力,昔日的贫困小山村从贫穷走向了富裕,从落后走向了文明。
通过一道仿古风格的大门,突泉县曙光农牧业产业循环园区映入眼帘,一个现代化的农牧业产业园区让人眼前一亮。赵君艳来自太平乡三花村,她来园区应聘的最大优势是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身份。该园区历时3年建设,已经投资13亿元,北部3085亩的养殖区和南部4234亩的种植区长期用工500余人,三分之二都是贫困户。目前,园区入驻企业、合作社31家。上游有种畜场、养殖基地、饲料加工厂,下游有有机肥厂,园区产业链条已成循环之势。在这里,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围绕市场调结构、企业建基地、基地上项目,绿色产品助推脱贫攻坚。目前,兴安盟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8个,带动就业1.2万人。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今年兴安盟本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比去年增加了近50%。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兴安盟创新性地实施了“双扶双带”“菜单帮扶”“托管经营”“合作共赢”等产业扶贫模式,力求对贫困户帮到“点”上,扶到“根”上,以高效实际的行动向贫困户兑现脱贫攻坚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