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

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
五原县拧紧农畜产品质量监管“安全阀”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1日) 01版
五原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设施农业园区查看药物使用情况。
本报记者 韩继旺 摄

本报巴彦淖尔3月31日电 (记者 赵元君 韩继旺 钱其鲁)3月31日,打开五原县农畜产品电子监管平台,民隆公司、其田庄园的温室大棚和力农公司肉羊屠宰车间的实时画面就立刻显示在了电脑屏幕上,这些企业工作人员的每一个动作都尽收眼底。

“有了这套实时电子监控系统,监管员坐在办公室就可以轻松监管这些企业的生产全流程。”五原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主任史建兵指着电脑屏幕说。

“只要发现温室大棚有喷洒农药情况,我们除了实地检测是否符合用药标准外,还会要求相应大棚的蔬果只有过了7—15天的安全间隔期才能上市。”

作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大县,五原县近年来不断拧紧农畜产品质量监管“安全阀”,配置完善监测手段,创新探索监管办法,从标准化基地建设、质量安全追溯、产品检验检测等方面进行全程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五原县以农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因地制宜创建一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示范农牧场,逐步推行农畜产品全程标准化生产,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全县建设了160个农畜产品绿色特色标准化生产园区,每个园区确定了一个具体单位、具体人员进行具体的标准化种植技术指导,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管理、产品准出等制度,力争实现源头安全。

加强了“三品一标”认证,全县绿色食品企业7家42个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单位13家21个产品;有机食品企业4家10个产品。建成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5万亩,其中玉米30万亩、小麦35万亩。拥有“灯笼红”香瓜、黄柿子、小麦、向日葵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积极构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系统,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和数据库,逐步实现风险可预警、产品可追溯、质量可监控的监管目标。

在五原县力农·领头羊屠宰车间,只要用手机扫描产品包装箱上的二维码,从羊源到品名、重量、生产单位、目的地、运输方式等20多种信息跃然屏上。

五原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许军说:“每一批羊从进入车间到分割出厂需要经过11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驻场兽医官签字,实现食品安全检测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痕迹化。”

目前,五原县已有113家企业纳入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其中畜产品生产企业100家,农产品生产企业13家,占全县规模以上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总数的67.26%。

对这些生产企业,五原县从种养殖过程管理、采摘收割、加工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追溯平台系统跟踪监管,督促种养殖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播种、施肥、农药、采收以及饲养、出栏、屠宰加工等农事活动全程记录,确保做到“质量可监控,过程可追溯”。

建立和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全面落实网格化监管制度,保障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食用各环节安全。2016年完成农畜产品样品抽检8132份,今年1—3月完成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3808份,检测合格率均为99%以上。

在2016年荣获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获批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基础上,五原县今年启动了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广明说,今年我们将突出绿色发展,在做优农业上下功夫,争当全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排头兵。同时启动运营河套特色食品产业园,建成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室和食品安全电子监管指挥中心,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