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日


中国经验将帮助非洲实现减贫和工业化
——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世礼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2日) 04版

□新华社记者 王松宇 陈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世礼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与中国合作帮助非洲实现发展目标是一个双赢途径,中国在减贫和工业化方面的经验值得非洲国家借鉴。

为期3天的第二届新兴非洲国际会议3月30日在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落下帷幕,来自近60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官员、学者聚焦非洲发展和崛起之路。罗世礼在会议期间接受记者专访时,分享了运用中国发展经验帮助非洲国家的观点。

随着中非关系不断深入发展,国际多边合作成为必然趋势。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非洲地区的投资、贷款和技术支持。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世礼认为,与中国合作帮助非洲实现发展目标是一个双赢途径。他举例说,中国在非洲地区对基础设施进行广泛投资,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在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发展经济的能力。

罗世礼表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全球化宗旨,在沿线国家的参与下,“一带一路”倡议在践行国际多边主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帮助沿线每个国家和所有群体从发展中受益。他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希望与中国政府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紧密合作,确保投资带来最大限度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泛起。罗世礼提醒道,“我们应该看到全球化已经帮助世界各地的数亿人口脱离贫困,中国就是一个具体例子”。2016年10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显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成功帮助超过7亿人口脱贫。

脱贫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之一,罗世礼表示,与中国的合作将切实助力实现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

他对中国政府正在实施的到2020年农村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计划作出高度评价,强调“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成就,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对中国的减贫经验充满兴趣”。

他指出,政府需要投资基础设施和服务,但更重要的是将投资用来增加就业,这在过去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而中国的成功经验正是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起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并逐步追求工业化转型。

201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非洲制造”倡议代表和南南合作金融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期共同促进非洲工业包容可持续发展。“非洲制造”倡议旨在帮助非洲国家运用中国和其他亚洲经济体的经验,发现自身比较优势,抓住工业化机遇。

罗世礼介绍说,这一倡议在埃塞俄比亚和卢旺达的努力已取得了成功,非洲其他国家如塞内加尔、尼日利亚和加纳也充满希望。他表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从中国的发展中汲取经验,并对其进行本土化调整,使之适用于不同国家。(新华社阿比让4月1日电)